教育部研擬降35%的學士和博士(許秩維、2015),於幾年後的社會新鮮人必然完全以碩士為主,臺灣以碩士為用人起始學歷的觀念會根深蒂固。也就是說,大學生有能力攻讀碩士班,就應該繼續攻讀研究所碩士班,而不是先踏入社會後再攻讀的模式。其實,大學階段是廣泛學習的時期,要深入學習應該再提高至下個層級。以臺灣早年出生人口30~41萬人來說,當前已經降至20萬不到的出生人口,裁減35%的學士班卻不降碩士班,就必然會形成此臺灣人力結構的改變。
教育部和學術界都未附和我的副博士架構,並再次強調學碩博的三級學歷模式,顯然有可能刪除不重要的副學士學位。在碩士學位階段,我提出的三年制碩士學位,將提高為原來2~3倍的修課學分,並且增加為2倍的做研究時間分配,應該是會被教育部和學術界採用,以成為新制碩士學位的標準攻讀年限。中國大陸的碩士生標準年限為2﹒5~3年,然而實際攻讀畢業的年限一般就是3年,我發覺此年限有助於拉大學士和碩士的差距,而不是將念碩士班視其為可讀可不讀的觀點。
學士學位畢業的年齡僅是22歲,而且基礎的專業學識不夠堅實穩固,經常需要仰賴業界專業人士的教導,顯然必須浪費不少的教育訓練成本。因此,我支持教育部降學不降碩的政策,然而此教育模式非常類似德國有碩無學。我認為,應屆持學士學位無法攻讀到碩士班者,其規模應該不少於50%的學士學位人數,以便於臺灣業界分配職位高低的用途。此外,最高學歷是高職和專科的人數,應該維持一定的比例和人口規模,以避免業界無基礎技術人才可運用,而德國本來就有不少低階技術人才。
臺灣的工人年齡都偏大,再過十年就會完全無人當工人,因為工人全部都退休養老去了。教育必須有階級分配制度,否則將會過度缺乏低階勞動人才,致使整個國家無法正常發展和運作。低階勞動人才的數量高達數百萬人,臺灣不可能引進如此龐大的外勞數量,因而必須自給自足的產生低階技術人才。臺灣的勞動生產力發展,必須根據實際的產業結構概況,來研擬持不同各級最高學歷的比例,否則將會過度缺乏低階技術人才。學歷越高越普及忌妒越嚴重,相同等級的學歷會忌妒學校好壞。
References
教育部和學術界都未附和我的副博士架構,並再次強調學碩博的三級學歷模式,顯然有可能刪除不重要的副學士學位。在碩士學位階段,我提出的三年制碩士學位,將提高為原來2~3倍的修課學分,並且增加為2倍的做研究時間分配,應該是會被教育部和學術界採用,以成為新制碩士學位的標準攻讀年限。中國大陸的碩士生標準年限為2﹒5~3年,然而實際攻讀畢業的年限一般就是3年,我發覺此年限有助於拉大學士和碩士的差距,而不是將念碩士班視其為可讀可不讀的觀點。
學士學位畢業的年齡僅是22歲,而且基礎的專業學識不夠堅實穩固,經常需要仰賴業界專業人士的教導,顯然必須浪費不少的教育訓練成本。因此,我支持教育部降學不降碩的政策,然而此教育模式非常類似德國有碩無學。我認為,應屆持學士學位無法攻讀到碩士班者,其規模應該不少於50%的學士學位人數,以便於臺灣業界分配職位高低的用途。此外,最高學歷是高職和專科的人數,應該維持一定的比例和人口規模,以避免業界無基礎技術人才可運用,而德國本來就有不少低階技術人才。
臺灣的工人年齡都偏大,再過十年就會完全無人當工人,因為工人全部都退休養老去了。教育必須有階級分配制度,否則將會過度缺乏低階勞動人才,致使整個國家無法正常發展和運作。低階勞動人才的數量高達數百萬人,臺灣不可能引進如此龐大的外勞數量,因而必須自給自足的產生低階技術人才。臺灣的勞動生產力發展,必須根據實際的產業結構概況,來研擬持不同各級最高學歷的比例,否則將會過度缺乏低階技術人才。學歷越高越普及忌妒越嚴重,相同等級的學歷會忌妒學校好壞。
References
- 許秩維(2015.01.15)大學名額擬減3成5 學博士減幅大,中央社
-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2015.01.18)低薪高就.學用落差 台競爭力衰退?,民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