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主政者的觀念錯誤之處,就是一直不願意把教育金費撥給技職體系,因為打從心底的觀念上就是認為,沒必要把錢花在不會念書的技職生身上。其實,要是技職體系的相關軟、硬體設備同比高教體系,然後鼓勵技職生以在職生身分半工半讀的完成學、碩士學位,想必臺灣的中階和基礎技術人員都將不匱乏。當逐年調高在職生的比例後,在職生的升學管道可以同一般生辦「聯考」。也就是說,技職體系每年有二次升學機會,第一次入學機會是一般生考試升學,第二次入學機會是在職生考試升學。同比高教體系有二次升學機會,技職教育的二次升學機會背後的意義特殊。
要求技職生不要升學是錯誤的觀念,即使在技職教育相當成功的德國教育制度下,也是將來無法取得大學錄取資格的人才會走上技職教育。此外,技職生要是有機會接受高等技職教育,對於個人專業知識的精進有益無害,而且在所謂的「補學歷」的觀念上,將可和一般大學畢業生平起平坐,並且「工作年資」從未因為選擇在職學、碩士而中斷。許多人對於在職學、碩士學位的觀念,似乎帶有貶低其價值和地位的想法。但是,本年臺清交成博士班的入學率,在許多系的錄取率都已達百分之百的前提下,加上臺灣的博士班向來是在職攻讀的模式,因而將可以同理觀點類推到學、碩士學位。
世界各國的技職教育和臺灣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都是以在校成績為依據的「單軌」升學架構,也就會衍生出升學受限下走向技職教育。但是,臺灣的高教體系和技職體系都是採考試升學,也就不會有升學受限的問題存在於學生的觀點,因而要走向哪一個教育體系將取決於升學率。高教體系的國立學校比較多,相較於技職體系念到國立學校的機會較大,因而國中畢業生走向高教體系的意願較高,此乃是背後真正的主要原因。若是降低高教體系名額轉為技職體系,並且讓高教和技職的比例仿國外比例,將可以提升高教體系的學術水準,但將會影響兩者的教育經費分配問題。如果臺灣的技職體系國立學校比較多,以念高教體系為目標的人數就會大幅下降。
臺灣的學位價值衍生至工作的觀點,關鍵在於「學習過程何時第一次中斷學習」。舉例來說,一口氣念到博士學位的人容易高不成低不就,但是念到學、碩士學位的人後補碩、博士學位,肇因於在社會上已佔工作缺額後為自我作「社會定位」,在來日補上更高的學位後並不會有自恃甚高的問題。若是臺灣的教育主政者可以鼓勵「高職生」在畢業後,就進行我所指的第一次中斷學習,之後再以在職生的身分補學、碩、博士學位,都將不會有高不成低不就的觀念。再者,讓許多臺灣的必須基礎關鍵技術,有後來透過補學位的高學歷技職體系人士把持著,那麼國家才會有技術不斷精進的機會。
其實,只要持有一定的專業技術能力,即使是沒有任何的學位或學歷背景,都有可能在社會上取得高薪。高教體系相較於技職體系的主要問題,在於高教體系學生只會操作軟體和文書作業,但是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源結構不能僅限於此。然而,政府卻一再地擴大高教體系及其教育經費,反而因此而排擠到技職體系的生存問題。我認為政府應該正視技職教育,尤其是技職教育出身的人對於國家的貢獻。教育經費的高低決定了技職教育的發展,不是不斷地舉辦公聽會匯集各方意見,擬訂一套又一套的完善教育方案,然而卻在教育經費這個關卡上不放手,那麼臺灣的技職教育將無法因此可以有提升的機會。
Reference
要求技職生不要升學是錯誤的觀念,即使在技職教育相當成功的德國教育制度下,也是將來無法取得大學錄取資格的人才會走上技職教育。此外,技職生要是有機會接受高等技職教育,對於個人專業知識的精進有益無害,而且在所謂的「補學歷」的觀念上,將可和一般大學畢業生平起平坐,並且「工作年資」從未因為選擇在職學、碩士而中斷。許多人對於在職學、碩士學位的觀念,似乎帶有貶低其價值和地位的想法。但是,本年臺清交成博士班的入學率,在許多系的錄取率都已達百分之百的前提下,加上臺灣的博士班向來是在職攻讀的模式,因而將可以同理觀點類推到學、碩士學位。
世界各國的技職教育和臺灣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都是以在校成績為依據的「單軌」升學架構,也就會衍生出升學受限下走向技職教育。但是,臺灣的高教體系和技職體系都是採考試升學,也就不會有升學受限的問題存在於學生的觀點,因而要走向哪一個教育體系將取決於升學率。高教體系的國立學校比較多,相較於技職體系念到國立學校的機會較大,因而國中畢業生走向高教體系的意願較高,此乃是背後真正的主要原因。若是降低高教體系名額轉為技職體系,並且讓高教和技職的比例仿國外比例,將可以提升高教體系的學術水準,但將會影響兩者的教育經費分配問題。如果臺灣的技職體系國立學校比較多,以念高教體系為目標的人數就會大幅下降。
臺灣的學位價值衍生至工作的觀點,關鍵在於「學習過程何時第一次中斷學習」。舉例來說,一口氣念到博士學位的人容易高不成低不就,但是念到學、碩士學位的人後補碩、博士學位,肇因於在社會上已佔工作缺額後為自我作「社會定位」,在來日補上更高的學位後並不會有自恃甚高的問題。若是臺灣的教育主政者可以鼓勵「高職生」在畢業後,就進行我所指的第一次中斷學習,之後再以在職生的身分補學、碩、博士學位,都將不會有高不成低不就的觀念。再者,讓許多臺灣的必須基礎關鍵技術,有後來透過補學位的高學歷技職體系人士把持著,那麼國家才會有技術不斷精進的機會。
其實,只要持有一定的專業技術能力,即使是沒有任何的學位或學歷背景,都有可能在社會上取得高薪。高教體系相較於技職體系的主要問題,在於高教體系學生只會操作軟體和文書作業,但是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源結構不能僅限於此。然而,政府卻一再地擴大高教體系及其教育經費,反而因此而排擠到技職體系的生存問題。我認為政府應該正視技職教育,尤其是技職教育出身的人對於國家的貢獻。教育經費的高低決定了技職教育的發展,不是不斷地舉辦公聽會匯集各方意見,擬訂一套又一套的完善教育方案,然而卻在教育經費這個關卡上不放手,那麼臺灣的技職教育將無法因此可以有提升的機會。
Reference
- 林珮萱(2013)向下扎根 適性輔導3階段打造技職新藍圖,遠見雜誌2013年6月刊,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