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凝土結構設計方面,臺灣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第2﹒4﹒2節7道公式,將被我的博士論文本文第2頁[2]提出的3道公式取代之;在鋼結構設計方面,臺灣的《鋼結構極限設計法規範及解說》第2﹒2節6道公式、《冷軋型鋼構造建築物結構設計規範及解說》第2﹒2節6道公式及《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與解說》第2﹒5節7道公式,將換成我的博士論文本文第3頁[3]提出的概率設計方法。我已經否定LRFD的係數化組合載重,所以才會採用ISO的概率設計方法,而且我已經提出多變數積分的數學分解式[5],確定了概率設計方法可以使用電腦計算或手算求解,也就不再是無法在有限時間內求解的複雜數學問題。
我是在中國大陸高校獲得博士學位,但是我的研究成果同時獲得相關結構設計規範機構的肯定,包括:美國的ACI318、AISC360、ASCE7、歐盟的EU2、EU3及中國大陸的GB50153。因此,臺灣並不需要變更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也不需要變更鋼結構設計規範,而是根據我的另一篇論文訂定出X參數的數值[4],僅僅是變更《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第2﹒4﹒2節、《鋼結構極限設計法規範及解說》第2﹒2節、《冷軋型鋼構造建築物結構設計規範及解說》第2﹒2節及《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與解說》第2﹒5節的相關規定即可。
我的博士論文本文第1頁[1]的內容,就是採取列舉設計參數統計結構設計數據,並發行結構設計參考手冊和線上資料庫,以後就幾乎不會遭遇到結構設計失敗。此外,ACI318對於柱的強度折減係數,自2002年以來的十幾年間,都是採取0﹒65~0﹒9之間做為可變動的調整,我已經否定了這項錯誤的折減係數計算方法[8],並已發表論文表示此係數應該調整於之前的版本。至於,2010年11月26日的幾何可靠度論文[7],已經被結構可靠度、統計學及幾何學領域的人確認具有可行性,但是我認為仍然需要做確認後才能肯定其可行性。
我並發表了篇名為「結構可靠度分水嶺」[6]的論文,以將過去數十年來的結構可靠度發展至今做個總結,並且將推翻整個領域的關鍵錯誤之處做描述,以重新定義新的結構可靠度研究領域及其適用範圍,也就是從我之後分為混凝土結構和金屬結構二大類。
我在2012年的專技高考前,就已經發現臺灣的新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是採用美國ACI318的變動性柱折減係數方法,而此問題乃是「失效概率和強度計算完全無關」,並沒有所謂的理論上是否合理的說法存在於此種計算方法,因為構件的強度折減係數是結構可靠度的一部份。我在應考土木工程技師時,實在是沒有想到這一道折減係數考題,竟然是考試科目「結構設計」第2題。我必須使用錯誤的計算方法留下計算過程,否則我就無法在該題獲得應有的答題分數,也說不定會影響到我當年是否得以通過土木工程技師考試。
Structural Safety
我是在中國大陸高校獲得博士學位,但是我的研究成果同時獲得相關結構設計規範機構的肯定,包括:美國的ACI318、AISC360、ASCE7、歐盟的EU2、EU3及中國大陸的GB50153。因此,臺灣並不需要變更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也不需要變更鋼結構設計規範,而是根據我的另一篇論文訂定出X參數的數值[4],僅僅是變更《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第2﹒4﹒2節、《鋼結構極限設計法規範及解說》第2﹒2節、《冷軋型鋼構造建築物結構設計規範及解說》第2﹒2節及《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與解說》第2﹒5節的相關規定即可。
我的博士論文本文第1頁[1]的內容,就是採取列舉設計參數統計結構設計數據,並發行結構設計參考手冊和線上資料庫,以後就幾乎不會遭遇到結構設計失敗。此外,ACI318對於柱的強度折減係數,自2002年以來的十幾年間,都是採取0﹒65~0﹒9之間做為可變動的調整,我已經否定了這項錯誤的折減係數計算方法[8],並已發表論文表示此係數應該調整於之前的版本。至於,2010年11月26日的幾何可靠度論文[7],已經被結構可靠度、統計學及幾何學領域的人確認具有可行性,但是我認為仍然需要做確認後才能肯定其可行性。
我並發表了篇名為「結構可靠度分水嶺」[6]的論文,以將過去數十年來的結構可靠度發展至今做個總結,並且將推翻整個領域的關鍵錯誤之處做描述,以重新定義新的結構可靠度研究領域及其適用範圍,也就是從我之後分為混凝土結構和金屬結構二大類。
我在2012年的專技高考前,就已經發現臺灣的新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是採用美國ACI318的變動性柱折減係數方法,而此問題乃是「失效概率和強度計算完全無關」,並沒有所謂的理論上是否合理的說法存在於此種計算方法,因為構件的強度折減係數是結構可靠度的一部份。我在應考土木工程技師時,實在是沒有想到這一道折減係數考題,竟然是考試科目「結構設計」第2題。我必須使用錯誤的計算方法留下計算過程,否則我就無法在該題獲得應有的答題分數,也說不定會影響到我當年是否得以通過土木工程技師考試。
Structural Safety
- Unexpected Mistake Preventions of Structural Design
- Unsuitable Load Factors of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its Structural Systems for the Collapse Preventions
- Unreasonable Load Factors of Steel Structures and its Probability-based Design
- Uncertain Assumptions for the Load Factors of Earthquake and Wind Forces
- Solving Approach of the Probability-based Design
- Watershed of Structural Reliability
- Using a Geometric Approach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Structural Reliability in High Dimensions
- Incorrect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 of the Compression Member in the ACI 318 Code
- C. M. Huang(2015.07.12)Reconstruction of Structural Reliabil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 Mathematics, Registered Number: 2010370005,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P.R.C., Supervisor: C. Dong, Ph.D., Jul. 12,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