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械領域下,其轉動共振對等於土木的結構共振,而且同樣是具有倍頻共振的結構行為。我發現過一次轉動共振,原先是採每分鐘2500轉的高速轉動,而我發現的轉動共振頻率,乃是在每分鐘1700~1800轉之間,其一次倍頻在每分鐘3400~3600轉左右。也就是說,此問題可以不用考慮一次倍頻,而我的解決方式有考慮到結構強度,也就以改變結構勁度的方式調整自然頻率。其實,換材料的同時質量會改變,就這樣碰巧解決了轉動共振的問題。至於更換的材料是當時公司詢問同業,也就得知可以考慮的第二種材料選擇。為什麼不考慮改變形狀?若改變結構的形狀,就得重新做流體動力分析的計算,等於是全部的程序要重新做一次。
概算需求 → 結構形狀1 → 流體動力分析 → 不符合需求 → 結構形狀2 → 流體動力分析 → 符合需求 → 流體分析程序結束 → 結構分析程序
概算需求 → 結構形狀 → 流體動力分析 → 轉動共振 → 結構動力分析
說起來,一生不過是在做幾次關鍵性的工程設計,而我發現過一次轉動共振的問題。其實,我經常會問起工程設計失敗的問題,而我得到的答案就是大膽地去做就是了。公司實際開模生產樣品做試驗,在要求的轉速範圍內確實沒有出現問題,也就開始大量生產了同類樣品銷售到全球各地。若以單價新臺幣5萬元來說,隨隨便便賣個2000組,竟然就上了新臺幣1億元的銷售規模。事實上,此轉動共振問題僅僅是冰山一角,我遇到很多工程設計的小問題。在這件事過後,我注意起大陸學歷承認的問題,也就找起了清華大學的教授要攻讀博士學位。
臺灣是幾乎沒有自有的設計行業的國家,但是土木工程這個行業是一定得要有人做設計。即使是在非常落後的國家,仍然有人在做土木工程的設計。或許,人人都可以不要找設計的工作,但是土木工程是一個必須自有的設計行業。其實,我要強調的不是一個設計的觀念,而是一個花錢請人做事的應有正確觀念。臺灣的人力素質算是非常的高,但是臺灣沒有自有的設計行業的主因,說起來是臺灣人本身的不正確觀念,造成了人人逃避從事有責任的相關行業或工作。
任何人都可能是受僱者,也可能同時是支薪的委託人,但是每個人都是採取相同邏輯,所以就會避免不從事有責任的工作。臺灣人幾乎都不依循法律途徑,否則受僱者不領薪資就能解決嗎?眾所周知,臺灣是一個非常人治的社會,並不是電視上得知的法治國家邏輯。臺灣人非常講究是否有關係,帶有人脈關係從事附有責任的工作,具有他人的擔保性質得降低此類問題。所以,臺灣人非常喜歡有關係的工作,如此的工作會比較不具有職場壓力。一年能賺新臺幣1兆元,對我來說薪資不是問題。
我算的上是一個非常帶塞的人,遇到特別多次有問題的事,而我總是認為下次會沒有注意到,感到成功越多次就越會遭遇失敗,因為這就是一種「失效概率」的觀念。無論失效概率有多低,終究會遭遇失敗產生失效概率,我不可能永遠是處於失效概率是0的狀態。簡單的說,我接受過最嚴格的訓練過程,我的失效概率遠比他人要低的多,但是我一定會有失效概率的存在。換言之,我就是早晚會遇到失敗,來產生一個很低的失效概率,而我一直認為失敗就在下一次。我已經被暗殺非常的多次,而我一直認為下次就會死。
失敗就在下一次
備註:「失敗就在下一次」,其中的失敗是指已完成工作的失敗,尚未完成的工作涉及的修正性失敗,就是以軟體分析預防失敗的用途。
本句話被我在網路留言上,講出前後正好銜接的話,雖然我平常是不看網路討論區,但是我仍然備註此一句子的相關來源。
網路討論區就是剽竊的來源,所以我非常重視此一來源網址。不過,以前後句子來說,該留言是不標示標點符號下,因而碰巧產生對應的句子。
網路講話不要匿名,就可以解決網路剽竊問題。否則,網路講話會有不負責任的內容,然後在有涉及任何的利益時,就會跳出來強調自我的利益。
黄药师CIA:http://guba.eastmoney.com/news,600580,86695966.html
概算需求 → 結構形狀 → 流體動力分析 → 轉動共振 → 結構動力分析
說起來,一生不過是在做幾次關鍵性的工程設計,而我發現過一次轉動共振的問題。其實,我經常會問起工程設計失敗的問題,而我得到的答案就是大膽地去做就是了。公司實際開模生產樣品做試驗,在要求的轉速範圍內確實沒有出現問題,也就開始大量生產了同類樣品銷售到全球各地。若以單價新臺幣5萬元來說,隨隨便便賣個2000組,竟然就上了新臺幣1億元的銷售規模。事實上,此轉動共振問題僅僅是冰山一角,我遇到很多工程設計的小問題。在這件事過後,我注意起大陸學歷承認的問題,也就找起了清華大學的教授要攻讀博士學位。
臺灣是幾乎沒有自有的設計行業的國家,但是土木工程這個行業是一定得要有人做設計。即使是在非常落後的國家,仍然有人在做土木工程的設計。或許,人人都可以不要找設計的工作,但是土木工程是一個必須自有的設計行業。其實,我要強調的不是一個設計的觀念,而是一個花錢請人做事的應有正確觀念。臺灣的人力素質算是非常的高,但是臺灣沒有自有的設計行業的主因,說起來是臺灣人本身的不正確觀念,造成了人人逃避從事有責任的相關行業或工作。
任何人都可能是受僱者,也可能同時是支薪的委託人,但是每個人都是採取相同邏輯,所以就會避免不從事有責任的工作。臺灣人幾乎都不依循法律途徑,否則受僱者不領薪資就能解決嗎?眾所周知,臺灣是一個非常人治的社會,並不是電視上得知的法治國家邏輯。臺灣人非常講究是否有關係,帶有人脈關係從事附有責任的工作,具有他人的擔保性質得降低此類問題。所以,臺灣人非常喜歡有關係的工作,如此的工作會比較不具有職場壓力。一年能賺新臺幣1兆元,對我來說薪資不是問題。
我算的上是一個非常帶塞的人,遇到特別多次有問題的事,而我總是認為下次會沒有注意到,感到成功越多次就越會遭遇失敗,因為這就是一種「失效概率」的觀念。無論失效概率有多低,終究會遭遇失敗產生失效概率,我不可能永遠是處於失效概率是0的狀態。簡單的說,我接受過最嚴格的訓練過程,我的失效概率遠比他人要低的多,但是我一定會有失效概率的存在。換言之,我就是早晚會遇到失敗,來產生一個很低的失效概率,而我一直認為失敗就在下一次。我已經被暗殺非常的多次,而我一直認為下次就會死。
備註:「失敗就在下一次」,其中的失敗是指已完成工作的失敗,尚未完成的工作涉及的修正性失敗,就是以軟體分析預防失敗的用途。
本句話被我在網路留言上,講出前後正好銜接的話,雖然我平常是不看網路討論區,但是我仍然備註此一句子的相關來源。
網路討論區就是剽竊的來源,所以我非常重視此一來源網址。不過,以前後句子來說,該留言是不標示標點符號下,因而碰巧產生對應的句子。
網路講話不要匿名,就可以解決網路剽竊問題。否則,網路講話會有不負責任的內容,然後在有涉及任何的利益時,就會跳出來強調自我的利益。
黄药师CIA:http://guba.eastmoney.com/news,600580,86695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