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愛吸毒的心態,就像是臺灣人愛吃補品一樣。其實,吸毒或吃補品除了提高學習專注力外,與此同時也會為自己帶來「信心」,此乃是其歷久不衰的真正主因。事實上,有不少臺灣的學生父母,都有為子女準備食補強身,其中比較簡便的方式就是喝雞精或蜆精。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喝雞精或蜆精,得要根據個人體質來做判定,不能一昧的盲從大眾地喝某一種補品。在個人體質方面,概分為熱性和寒性體質二種,之後再斟酌搭配適合的補給品,將可為自己準備考試提升戰鬥力。如何得知自己的體質,以使自己清楚該如何食補?找中醫師了解個人體質狀況,並且搭配專長於中式食材的營養師,應該可以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基本上,美國人的心態不同於臺灣人,所以要棄吸毒改食補的可能性不高,畢竟臺美的文化背景條件不同。反倒是臺灣人在食補觀點上,應該比較正確地選擇適當的補給品。
Google搜尋引擎
上次更新:2020年12月20日
|
上次更新:2022年04月16日
|
上次更新:2023年09月10日
|
The Ching-Min Huang Office in Civil Engineering which is a technical store provides the Owner's technologies and its related products in Taiwan Empire. |
|
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美國申請入學要靠吸毒
之前有次在咖啡店裡,翻閱起《看雜誌》第116期,有篇相當有意義的文章,相當值得臺灣教育界人士參考,該篇文章的篇名為《美國高中的「高分丸」》。在臺灣過去幾十年來,都是採取聯考制度來作為學生入學的管道,學生為了要高中升學或大學升學,一般會選擇在二或三年級開始補習,以使自己能夠對於考試學科的準備足夠參加聯考。近幾年來廣推申請入學,然而申請入學卻是根源於在校成績,以致於學生為求在校成績優越,必須變本加厲地在一年級時就開始參加補習班。學生對於補習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重,竟然連國文都已獨立為個別科目來開班授課。
美國是申請入學的教育大國,美國高中生和臺灣要開始走申請入學的學生一樣,為了得以在申請入學呈現優越的在校成績,必須從一年級時就開始積極應付考試,但是美國學生選擇的方式是「吸食安非他命」。無論是每一次的小考或段考,任何一次的考試都不能疏忽,考前都必須藉由安非他命的藥效,以使得自己擁有清晰的大腦思緒來應付考試。據文中的美國統計數據顯示,全美高中生約有15~40%學生在吸食安非他命,而且多數都是成績優秀的好學生,不是臺灣教育人士主觀上認定的壞學生。好學生和壞學生的差異,似乎處於一個模糊不清的區間。
與其吸食三年的安非他命來申請入學,還真的是不如顧及身體僅吸食一年以準備聯考。在減輕學生壓力上,申請入學並不會比聯考好上多少,反而是讓臺灣的學生必須從國中或高中一年級起,就要天天上補習班聽著補習班教師講課,以避免有任何一次的小考或大考稍有差池。美國學生的在校成績,仍然根源於考試的基礎評量分數,僅僅是在教育學習上比較彈性化。臺灣的教育模式亦可以彈性化,但是彈性教育方法和考試公平衡量並無衝突,期望教育相關人士能夠於其間權衡優劣。誠言之,免考試免成績的申請入學,才是讓學生真正感到無壓力的最佳升學方式。
Reference
美國是申請入學的教育大國,美國高中生和臺灣要開始走申請入學的學生一樣,為了得以在申請入學呈現優越的在校成績,必須從一年級時就開始積極應付考試,但是美國學生選擇的方式是「吸食安非他命」。無論是每一次的小考或段考,任何一次的考試都不能疏忽,考前都必須藉由安非他命的藥效,以使得自己擁有清晰的大腦思緒來應付考試。據文中的美國統計數據顯示,全美高中生約有15~40%學生在吸食安非他命,而且多數都是成績優秀的好學生,不是臺灣教育人士主觀上認定的壞學生。好學生和壞學生的差異,似乎處於一個模糊不清的區間。
與其吸食三年的安非他命來申請入學,還真的是不如顧及身體僅吸食一年以準備聯考。在減輕學生壓力上,申請入學並不會比聯考好上多少,反而是讓臺灣的學生必須從國中或高中一年級起,就要天天上補習班聽著補習班教師講課,以避免有任何一次的小考或大考稍有差池。美國學生的在校成績,仍然根源於考試的基礎評量分數,僅僅是在教育學習上比較彈性化。臺灣的教育模式亦可以彈性化,但是彈性教育方法和考試公平衡量並無衝突,期望教育相關人士能夠於其間權衡優劣。誠言之,免考試免成績的申請入學,才是讓學生真正感到無壓力的最佳升學方式。
Reference
- 樊家忠(2012.07.05)美國高中的「高分丸」,看雜誌,第116期,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2/4421
2013年2月3日 星期日
I think …
What is the most valuable matter to study in the foreign universities? It should be you know how to say "I think …", but "I want …" or "I need …". If you don't have enoug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r personal opinions, of course, you won't dare to say "I think …" in the specific occasions. However, once you don't understand something clearly, you cannot always say "I think …" for the surrounding people. Why? If you always do that, most people will say you just consider yourself in the right. In the foreign universities, the professors enlighten your thinking, and you shouldn't give up the expensive opportunity to learn how to think independently. In Taiwanese universities, many professors do not only just provide you the fishes, but also tell you how to catch the fishes. In Taiwan, the students also have such kind of opportunity, but must pursue or discovery it by themselves.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