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向來就是地區性之集會地點,即便是偏鄉小學亦是具有此般性質。教育之真實目的,在於盡力協助學生獲得最佳之軟、硬體教學,使其能夠透過所學在來日具備就業能力。在名額極其有限之升學競爭中,能夠使學生憑靠自我之能力,得以脫穎而出考取嚮往之學校,以獲得良好之專業學習環境擷取專業知識。然而,若是任由學生在不佳之環境中學習,卻讓學識不佳之學生以拔擢名義進入知名學府,期望能夠使其藉由獲取知名學府之學歷,以彌補或改變自小在偏鄉學習長大之環境,似乎是將教育視為是一種加冕儀式,而並非是循常之專業學習過程。學歷是一種馬克思主義階級制度,本質上之稀缺性左右其價值,取得知名學府學歷在社會上較容易生存,相對應之勞動所得亦較高於他人,但是專業學習仍然根源於在先所學之範疇,因而未必能在實務工作上施展所學,甚而會為他人質疑知名學府學歷之真偽。教育不是加冕儀式,需要憑靠所學努力爭取學習環境,否則有失公道之舉長存人心,必然如人積久成疾般引發社會不平之聲。知名學府圖書館藏書龐大,亦或是其開課數量眾多,學生得以任意借書、選修或旁聽課程,都是其他學府無法比擬之事實,學習環境好壞確實有差異,而非視教育是一種加冕儀式。
References
References
- 劉敏華(2012.05.06)蔣偉寧:偏鄉小學不能消失,臺灣時報,http://tw.news.yahoo.com/蔣偉寧-偏鄉小學不能消失-170055441.html
- 林志成(2012.05.06)12年國教 楊朝祥主張先特後免,中國時報,http://tw.news.yahoo.com/12年國教-楊朝祥主張先特後免-031917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