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民若極度地排斥核電,得考慮跟中國大陸簽署供電協議,從福建沿海牽拉海底電纜線到臺中市,然後再從臺中市分配電力到全國各地。我認為,無論核四是否啟用供電,跟中國大陸簽署兩岸供電協議附加擔保責任,不是完全不可行的國際供電模式。在海底電纜線的鋪設費用上,以1公尺新臺幣10萬元估算130公里,概估所需費用在新臺幣130億元左右,並且需於臺中市設置變電所和配電設備,粗估不會高於新臺幣10元的規模,合計基礎電力設施需要新臺幣140億元。臺灣每年的公共工程總預算,約佔中央政府總預算10%的比例,普通編列概數有新臺幣2000億元,此筆金費尚不致需以特別預算作編列。
中國福建省 ─Z─ 《兩岸供電協議》 ─Z─ 臺灣臺中市
中國大陸的供電價格會影響臺灣製造成本,然而兩岸有許多相同產業在國際上是競爭對手,一旦中國大陸抬高供電價格將削減臺灣的競爭優勢。核四供電量佔全國用電比例不到15%,若中國大陸抬高均電價新臺幣4元的供電價格,臺灣的全國產業在國際上將增加0﹒6元,以臺灣當前每度電不到5元的成本來說,臺灣的所有產業的製造成本將攀升12%。若以含工程設計在內的利潤來說,應該都有15%以上的毛利率才是,亦即將自我削減致僅剩3%的低毛利率。德國1度電的成本是新臺幣9元,而且跟法國和捷克簽署供電協議購電,因而得引以為鑑作為臺灣的供電參考範例。我認為,中國大陸有會以4~7元售出電力,但臺灣得考慮長久以來的供電價格。
臺灣有非常多人不知道網路何以能全球化,其實就是全球都以海底光纖電纜相互連結,而且海底光纖電纜不斷地在易換成傳輸速度更快的電纜線。我在1995年念專科一年級時,得知當時的臺灣網路源自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維基a、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並以海底光纖電纜的連結以建立而成。根據維基百科a的資料所述,臺灣的TANet於1992年6月9日開放服務,我是1995年9月使用當時最先進的T1線,對網際網路或海底光纖電纜算是有基本專業知識,但以上都不是屬於學校課程專業知識的範疇,而是經CCNA、電子資訊、…等講授相關專業知識。
臺灣當前最大的BBS站(維基b),就是在1995年才開始的電子佈告欄。網路練功式的中文MUD(維基c),其實也是在當時被提出於TANet。臺灣在此之前除臺灣學術網路以外,並無類似中華電信提供的網際網路服務,僅有以數據機傳輸資料的單機操作,並無線上交互模式的網際網路服務。在計算機科學廣為使用的C語言(維基d),才於1989年被發明成形不久而已,也並非人人都看好新程式語言,所以圖書館內的書籍很多像新書沒人翻閱過。其實,在當時經由Unix建立相當名氣,並非完全沒有名氣的程式語言,但是撰寫作業系統和普通用途不一樣。
同樣是1995年,Java(維基e)和Win95被提出,似乎多了新程式語言或作業系統可以學習。以前,學校是以DOS6﹒22和Win3﹒1為主,在更換為Win95的同時提供VB IDE,要使用C語言必須切換到DOS對程式碼,以DOS版的C Compiler編譯,相當有可能和當時MFC(維基f)的架構不佳有關,或是公用教室不提供VC++ IDE也有可能。說起來,這些都是20年前的電腦相關知識,不過提出來也讓臺灣相關專業人士學習。
References
中國大陸的供電價格會影響臺灣製造成本,然而兩岸有許多相同產業在國際上是競爭對手,一旦中國大陸抬高供電價格將削減臺灣的競爭優勢。核四供電量佔全國用電比例不到15%,若中國大陸抬高均電價新臺幣4元的供電價格,臺灣的全國產業在國際上將增加0﹒6元,以臺灣當前每度電不到5元的成本來說,臺灣的所有產業的製造成本將攀升12%。若以含工程設計在內的利潤來說,應該都有15%以上的毛利率才是,亦即將自我削減致僅剩3%的低毛利率。德國1度電的成本是新臺幣9元,而且跟法國和捷克簽署供電協議購電,因而得引以為鑑作為臺灣的供電參考範例。我認為,中國大陸有會以4~7元售出電力,但臺灣得考慮長久以來的供電價格。
臺灣有非常多人不知道網路何以能全球化,其實就是全球都以海底光纖電纜相互連結,而且海底光纖電纜不斷地在易換成傳輸速度更快的電纜線。我在1995年念專科一年級時,得知當時的臺灣網路源自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維基a、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並以海底光纖電纜的連結以建立而成。根據維基百科a的資料所述,臺灣的TANet於1992年6月9日開放服務,我是1995年9月使用當時最先進的T1線,對網際網路或海底光纖電纜算是有基本專業知識,但以上都不是屬於學校課程專業知識的範疇,而是經CCNA、電子資訊、…等講授相關專業知識。
臺灣當前最大的BBS站(維基b),就是在1995年才開始的電子佈告欄。網路練功式的中文MUD(維基c),其實也是在當時被提出於TANet。臺灣在此之前除臺灣學術網路以外,並無類似中華電信提供的網際網路服務,僅有以數據機傳輸資料的單機操作,並無線上交互模式的網際網路服務。在計算機科學廣為使用的C語言(維基d),才於1989年被發明成形不久而已,也並非人人都看好新程式語言,所以圖書館內的書籍很多像新書沒人翻閱過。其實,在當時經由Unix建立相當名氣,並非完全沒有名氣的程式語言,但是撰寫作業系統和普通用途不一樣。
同樣是1995年,Java(維基e)和Win95被提出,似乎多了新程式語言或作業系統可以學習。以前,學校是以DOS6﹒22和Win3﹒1為主,在更換為Win95的同時提供VB IDE,要使用C語言必須切換到DOS對程式碼,以DOS版的C Compiler編譯,相當有可能和當時MFC(維基f)的架構不佳有關,或是公用教室不提供VC++ IDE也有可能。說起來,這些都是20年前的電腦相關知識,不過提出來也讓臺灣相關專業人士學習。
References
- Wikipedia (a), 台灣網際網路,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7%B6%B2%E9%9A%9B%E7%B6%B2%E8%B7%AF
-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臺灣學術網路(TANet)概述,http://www.sanhsin.edu.tw/master/real/teaching1/net/resource/tanet.htm
- Wikipedia (b), 批踢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9%B9%E8%B8%A2%E8%B8%A2
- Wikipedia (c), MUD, http://zh.wikipedia.org/wiki/MUD
- Wikipedia (d), C語言, http://zh.wikipedia.org/wiki/C%E8%AF%AD%E8%A8%80
- Wikipedia (e), Java, http://zh.wikipedia.org/wiki/Java
- Wikipedia (f), MFC, http://zh.wikipedia.org/wiki/M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