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學習程式語言,往往花費相當多時間在學習「語法」。然而,經筆者個人觀察發現,母語為英語之人士似乎較擅長撰寫程式,其實乃是由於程式語言都是以英語為語法基礎,並由於需要記憶相當多語法和詞彙,並且必須透過自我之程式語意解析,所以撰寫程式之速度亦較母語為英語人士慢。
若是知曉編譯器(Compiler)之語法解析原理(Parser),其實只要將關鍵字(Keyword)和原始碼檔案以Unicode為主,是可以透過讓編譯器外部讀取locale關鍵字對照檔,即可用各國母語之語言文字進行程式設計,因為Native Code和Source Code完全沒有關係。筆者所指之locale關鍵字對照檔,可以建立通用定義之關鍵字對照用字,亦可以給軟體設計師自己修改為慣用之關鍵字。其實,甚至於連程式語法都可以自行定義,經編譯器在編譯原始碼時自外部讀取程式語法檔,即可根據自行定義之語法產生Native Code。在不同母語系統和不同程式語法原始碼之交換程式碼問題上,僅需提供其關鍵字對照檔和程式語法檔進行程式碼轉換,再透過對方自行定義之關鍵字對照檔和程式語法檔作二次轉換,即可產生為對方母語系統和自訂語法之需求程式碼。以下,筆者以自我擅長之C語言舉例說明,以使讀者了解筆者之意思。
從筆者上述例子可知,撰寫程式不僅不需要註解,而且將更加便於解讀和管理。程式語法猶如是一種講話語言,不同講話語言卻有相同之語意,其目的僅僅在於對結果之確定,透過撰寫程式來解決問題,將成為人人可以輕易駕馭之工具。以上乃是筆者個人淺見,期能獲得編譯器開發人士之參考,以期能使程式語言之學習更加容易,也能夠藉以加速程式設計師之軟體開發速度。
若是知曉編譯器(Compiler)之語法解析原理(Parser),其實只要將關鍵字(Keyword)和原始碼檔案以Unicode為主,是可以透過讓編譯器外部讀取locale關鍵字對照檔,即可用各國母語之語言文字進行程式設計,因為Native Code和Source Code完全沒有關係。筆者所指之locale關鍵字對照檔,可以建立通用定義之關鍵字對照用字,亦可以給軟體設計師自己修改為慣用之關鍵字。其實,甚至於連程式語法都可以自行定義,經編譯器在編譯原始碼時自外部讀取程式語法檔,即可根據自行定義之語法產生Native Code。在不同母語系統和不同程式語法原始碼之交換程式碼問題上,僅需提供其關鍵字對照檔和程式語法檔進行程式碼轉換,再透過對方自行定義之關鍵字對照檔和程式語法檔作二次轉換,即可產生為對方母語系統和自訂語法之需求程式碼。以下,筆者以自我擅長之C語言舉例說明,以使讀者了解筆者之意思。
#include < stdio.h > main() { printf("Hello\n"); } |
#載入 <標準輸入輸出.標頭> 主程式() { 輸出("Hello\跳行"); } |
從筆者上述例子可知,撰寫程式不僅不需要註解,而且將更加便於解讀和管理。程式語法猶如是一種講話語言,不同講話語言卻有相同之語意,其目的僅僅在於對結果之確定,透過撰寫程式來解決問題,將成為人人可以輕易駕馭之工具。以上乃是筆者個人淺見,期能獲得編譯器開發人士之參考,以期能使程式語言之學習更加容易,也能夠藉以加速程式設計師之軟體開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