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則十分有趣之新聞,乃是行政院建議臺灣商家採用正體字,但是臺灣商家乃刻意以簡體字來迎合陸客。筆者將指出該問題之癥結點,以供臺灣商家作參考。臺灣商家在出國旅遊時,會想要購買正體字商品,或在完全是正體字餐飲店內飲食嗎?答案你我都知,當然是「不可能。」在臺灣人出國旅遊之時,不僅不會考慮到正體字商店購買商品,亦不會到正體字餐飲店飲食,而且「完全不希望有回家的感覺」。
筆者認為,臺灣商家普遍缺乏正確之同理心思考邏輯,來揣摩觀光客之思維及立場。既然陸客是來臺觀光,亦即希望體驗不同於其家鄉之環境,臺灣商家僅需「一如往常表現最真實的一面」即可,無須刻意矯揉造作,否則將適得其反。但是,筆者認為「歡迎使用人民幣」一詞,確實需要使用簡體字,建議統一製作並發放該詞語之招牌格式。在菜單方面,建議維持使用正體字,但是應該附上菜色照片。猶如臺灣有許多餐廳使用法語或義大利語菜單,寧可自己看不懂是什麼意思(附上菜色照片),也不希望餐廳完全以正體字呈現,否則將失去在「高級餐廳」之高水準感覺。有關於菜單之相關問題,應該由服務生為顧客作解釋和說明,但是在菜單之文字呈現上,仍然應該保持正體字。此外,臺灣有許多在商家內現場製造之飲食類商品,將由於中國大陸和臺灣之氣候有差異,以致於陸客攜帶回去之後可能已經腐壞,因而筆者認為有必要做好食品之衛生保鮮措施。
臺灣許多商家可能不收人民幣,主要原因乃是對於銀行匯兌不清楚,以致於為避免匯差損失或匯兌問題,因而不收受陸客之人民幣,以下筆者扼要說明銀行匯兌方式。若是商家到銀行欲購買人民幣,銀行乃是根據「賣匯」售出人民幣現鈔;若是商家到銀行欲賣出人民幣,銀行乃是根據「買匯」購入人民幣現鈔。「賣匯」和「買匯」之用詞,乃是以銀行自身之立場欲賣出或買入而定義,而並非以客戶之買賣現鈔立場來定義。在此原則下,商家僅需根據現鈔交易之「賣匯」和「買匯」,來訂定自家商店之匯兌標準即可。
以短期匯率波動下,在規避可能之匯差損失下,多數商家乃是採用「買匯價格」作為商品交易之匯兌金額。商家在持人民幣前往銀行售出人民幣時,銀行乃是以「買匯價格」進行購入。原則上,銀行之「賣匯價格」高於「買匯價格」,對於短期匯兌來說,以「買匯價格」交易不會產生匯差損失,因而建議採用「買匯價格」作為未持新臺幣購物之陸客之交易價。若是臺灣商家之想法,仍然停留在人民幣1元兌換新臺幣5元之觀念,那麼虧損者將是臺灣商家。
舉例來說,若是陸客向臺灣商家購買價值新臺幣1,000元之商品,商家以人民幣1元兌換新臺幣5元收受陸客人民幣200元,在將該人民幣200元送往臺灣銀行兌換後,商家將自臺灣銀行以買匯價格4.375兌換為新臺幣875元,商家以人民幣進行交易之損失達新臺幣125元。筆者認為,匯率搞不清楚之商家會血本無歸,因而匯率乃是不得不重視之觀光產業課題。在除人民幣外,美元為國際通用交易貨幣,幾乎所有來自中國大陸以外之觀光客,皆可能持美元現鈔欲購買商品,其匯兌原理同人民幣匯兌,乃是以銀行牌告美元買匯價格作為交易價。此外,臺灣各家銀行之交易價不同,部份銀行尚需酌收手續費,因而商家應該相互比較,再選定適當之交易銀行,並以該銀行之買匯價格作為交易價。
筆者學淺,以上淺見尚祈能為臺灣商家採用和重視。
參考資料
筆者認為,臺灣商家普遍缺乏正確之同理心思考邏輯,來揣摩觀光客之思維及立場。既然陸客是來臺觀光,亦即希望體驗不同於其家鄉之環境,臺灣商家僅需「一如往常表現最真實的一面」即可,無須刻意矯揉造作,否則將適得其反。但是,筆者認為「歡迎使用人民幣」一詞,確實需要使用簡體字,建議統一製作並發放該詞語之招牌格式。在菜單方面,建議維持使用正體字,但是應該附上菜色照片。猶如臺灣有許多餐廳使用法語或義大利語菜單,寧可自己看不懂是什麼意思(附上菜色照片),也不希望餐廳完全以正體字呈現,否則將失去在「高級餐廳」之高水準感覺。有關於菜單之相關問題,應該由服務生為顧客作解釋和說明,但是在菜單之文字呈現上,仍然應該保持正體字。此外,臺灣有許多在商家內現場製造之飲食類商品,將由於中國大陸和臺灣之氣候有差異,以致於陸客攜帶回去之後可能已經腐壞,因而筆者認為有必要做好食品之衛生保鮮措施。
臺灣許多商家可能不收人民幣,主要原因乃是對於銀行匯兌不清楚,以致於為避免匯差損失或匯兌問題,因而不收受陸客之人民幣,以下筆者扼要說明銀行匯兌方式。若是商家到銀行欲購買人民幣,銀行乃是根據「賣匯」售出人民幣現鈔;若是商家到銀行欲賣出人民幣,銀行乃是根據「買匯」購入人民幣現鈔。「賣匯」和「買匯」之用詞,乃是以銀行自身之立場欲賣出或買入而定義,而並非以客戶之買賣現鈔立場來定義。在此原則下,商家僅需根據現鈔交易之「賣匯」和「買匯」,來訂定自家商店之匯兌標準即可。
以短期匯率波動下,在規避可能之匯差損失下,多數商家乃是採用「買匯價格」作為商品交易之匯兌金額。商家在持人民幣前往銀行售出人民幣時,銀行乃是以「買匯價格」進行購入。原則上,銀行之「賣匯價格」高於「買匯價格」,對於短期匯兌來說,以「買匯價格」交易不會產生匯差損失,因而建議採用「買匯價格」作為未持新臺幣購物之陸客之交易價。若是臺灣商家之想法,仍然停留在人民幣1元兌換新臺幣5元之觀念,那麼虧損者將是臺灣商家。
舉例來說,若是陸客向臺灣商家購買價值新臺幣1,000元之商品,商家以人民幣1元兌換新臺幣5元收受陸客人民幣200元,在將該人民幣200元送往臺灣銀行兌換後,商家將自臺灣銀行以買匯價格4.375兌換為新臺幣875元,商家以人民幣進行交易之損失達新臺幣125元。筆者認為,匯率搞不清楚之商家會血本無歸,因而匯率乃是不得不重視之觀光產業課題。在除人民幣外,美元為國際通用交易貨幣,幾乎所有來自中國大陸以外之觀光客,皆可能持美元現鈔欲購買商品,其匯兌原理同人民幣匯兌,乃是以銀行牌告美元買匯價格作為交易價。此外,臺灣各家銀行之交易價不同,部份銀行尚需酌收手續費,因而商家應該相互比較,再選定適當之交易銀行,並以該銀行之買匯價格作為交易價。
筆者學淺,以上淺見尚祈能為臺灣商家採用和重視。
參考資料
- 呂雪彗(2011.06.15)自由行效應政院:菜單無須印簡體,工商時報(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15/4/2tbpf.html)
- 民視新聞(2011.06.15)政院:少用簡體字 店家:管太多,民視(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15/11/2tc7l.html)
- 臺灣銀行(2011.06.15)臺灣銀行牌告匯率:人民幣買匯價格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