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考慮出國留學首要看重「專業」和「視野」,至於獎學金不是在於強調「我有獎學金」,而是能對家裡盡可能地減輕財務負擔。國外教授的專業能力肯定是不錯,但臺灣人出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國擔任教授的專業能力不能否定。因為,非美國人拿美國博士比美國人拿土博士要困難,所以能夠出國取得博士學位都不是容易的事。當然,完全沒有領取獎學金比較容易畢業,但是臺灣人出國留學都儘量申請獎學金,所以能夠獲得博士學位回國都有不錯的實力。
若未達到TOEFL600以上程度,教授講課不一定能夠完全聽懂課程內容,需要仰賴大量的課前預期和課後複習,才能夠平衡專業學習受限於語言障礙的問題。在國際視野方面,去美國留學首要取得美國綠卡,學成後應該待在美國工作幾年學習國外經驗,也同時賺取在先投入的學費甚而得有小額儲蓄。我認為,國際視野是從生活中去學習,並不是以外語溝通作為視野的本體,而是廣泛交友聽取眾人觀點,以獲取泛用性的觀念即可算是國際視野。
臺灣人的視野並不大,說起來就是大陸人和美國人,而日本人偶爾也算視野的一部份。臺灣的中譯書來源國,也確實是以美國書籍和日本書籍為主,所能觸及的視野相當受限不是很大。美國的留學生來源以亞洲為主,包括:中國大陸、臺灣、南韓、香港、新加坡、越南、菲律賓、…等,因而在美國能獲得的視野是亞洲視野。有部份歐洲國家會去美國留學,所以認識到歐洲人的機會應該也不低才是。美國的大學社團運作模式不同於臺灣,在交友的過程上將有必要學習和多方嘗試。
若要出國留學的話,不急於學士學位階段,以母語扎實地學習專業科目,持續地提升英語方面的能力,然後再申請美國的MS/PhD,多數能在五年內獲碩、博士學位。此外,研究所階段的獎學金機會比較多,因為美國教育金費是大學生養研究生的架構。以MS/PhD來說,入學的一年半到二年左右,應該會先獲得MS再接續PhD,然後再過二年半到三年左右,屆時應該就能獲得PhD了。美國的標準博士年齡,幾乎都是集中在26~27歲左右,就是採MS/PhD的模式來取得學位。
臺灣攻讀碩士學位期間逕讀博士,常見獲博士學位的年齡就是27歲,臺大有很多27歲獲博士學位的學生。我認為,出國留學不急於在學士學位階段,況且高教體系的課程都不太會當人,所以成績不亮眼仍有機會申請到好學校。除非是去低學費的國家留學,否則獎學金絕對是選擇學校的重點。學習要有完善的規劃,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確認清楚是否正在追求對的事物。
若未達到TOEFL600以上程度,教授講課不一定能夠完全聽懂課程內容,需要仰賴大量的課前預期和課後複習,才能夠平衡專業學習受限於語言障礙的問題。在國際視野方面,去美國留學首要取得美國綠卡,學成後應該待在美國工作幾年學習國外經驗,也同時賺取在先投入的學費甚而得有小額儲蓄。我認為,國際視野是從生活中去學習,並不是以外語溝通作為視野的本體,而是廣泛交友聽取眾人觀點,以獲取泛用性的觀念即可算是國際視野。
臺灣人的視野並不大,說起來就是大陸人和美國人,而日本人偶爾也算視野的一部份。臺灣的中譯書來源國,也確實是以美國書籍和日本書籍為主,所能觸及的視野相當受限不是很大。美國的留學生來源以亞洲為主,包括:中國大陸、臺灣、南韓、香港、新加坡、越南、菲律賓、…等,因而在美國能獲得的視野是亞洲視野。有部份歐洲國家會去美國留學,所以認識到歐洲人的機會應該也不低才是。美國的大學社團運作模式不同於臺灣,在交友的過程上將有必要學習和多方嘗試。
若要出國留學的話,不急於學士學位階段,以母語扎實地學習專業科目,持續地提升英語方面的能力,然後再申請美國的MS/PhD,多數能在五年內獲碩、博士學位。此外,研究所階段的獎學金機會比較多,因為美國教育金費是大學生養研究生的架構。以MS/PhD來說,入學的一年半到二年左右,應該會先獲得MS再接續PhD,然後再過二年半到三年左右,屆時應該就能獲得PhD了。美國的標準博士年齡,幾乎都是集中在26~27歲左右,就是採MS/PhD的模式來取得學位。
臺灣攻讀碩士學位期間逕讀博士,常見獲博士學位的年齡就是27歲,臺大有很多27歲獲博士學位的學生。我認為,出國留學不急於在學士學位階段,況且高教體系的課程都不太會當人,所以成績不亮眼仍有機會申請到好學校。除非是去低學費的國家留學,否則獎學金絕對是選擇學校的重點。學習要有完善的規劃,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確認清楚是否正在追求對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