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忠實讀者或許會認為,我的英文寫作程度已經達到相當熟練的程度,但是我仍然要誠實的說:「相較於專業翻譯人士,我仍然有好大的一段距離。」由於我有許多個人著作,並且有申請美國著作權,因而有必要以「高水準」文字呈現,也使得我開始找專業翻譯社協助作翻譯。我找的專業翻譯社,不是只有幫我翻譯成英文,還包括俄文、法文、德文、日文、韓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及阿拉伯文,但是主要還是以英文為主。我有能力校對英文,其他語文就無法校對文意。我對於必須親自撰寫的文章,在涉及有潤飾的「必要性」時,我會向專業翻譯社要求:「儘量不要變更架構。」
在街上或飲食店裡,一有機會遇到外國人,我總是不論國籍的主動打招呼,在多次交談經驗中修正可以使用的語法。漸漸地,我發展出一套英文寫作和說話的模式,儘量少用外國人愛用的被動語法,也幾乎不用倒裝句來凸顯重點。我發展出來的英語構造理論,是在中文和英文之語文差異間謀求平衡點,特別強調英文文法無誤可被外國人理解,因而我的英文文章幾乎沒有閱讀難度。若是在閱讀比較多篇我的文章之後,不難發現我的英文文章就是「說話模式」的句法,也就是文章可以拿來講話用,強調低門檻低難度的可理解架構。何以如此?在經過多次和非英語語系的外國人交談後,我深深感到大家的英語其實都沒有那麼好,可見高深的英語不具實用價值。
臺灣人有相當嚴重的島國心態(Island mentality),甚至於已經到了可以稱為「無知」的地步,以為全球的人都知道臺灣在哪裡?全球超過半數以上的人口,其實根本不知道臺灣在哪裡,所以不能夠總是以為人人都知道臺北市。舉例來說,全球有近二百個國家,不是每一個臺灣人都有能力講出世界各國的首都名稱,又何以要求世界各國的人都得知道臺北市?我在去過中國大陸之後,才知道「臺」字輩的中國大陸地名並不算少,不能假設對方知道「臺」字輩地名都是臺灣的地名。其實,此時犯了一個嚴重的邏輯錯誤,那就是臺灣人都會以為「你應該知道臺灣地名的命名規則」,但是實際上大陸人根本就不知道,僅有政治人物比較清楚臺灣的地名。中國大陸有22個省,隨便講一個地名根本沒人知道,更加不會有人去研究各省地名的命名規則。臺灣對於大陸人而言,僅僅是中國的一個省。客觀的說,大陸人對臺灣的印象就是阿里山和日月潭,以及總是會在遇到臺灣人就說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臺灣人在以英語溝通時,要以全球的觀點作思考,此亦是國際化重要的一環。
英語是國際間相互溝通的意見交換語言,淺顯易懂是最佳的溝通模式,英語母語人士也會以簡單英文字彙和句法來溝通,學習過於專業的英語語法並無法被多數人理解。多數臺灣人無法寫英文文章,也不具備英語說話的能力。事實上,對於非英語語系的國家來說,也是擁有和臺灣相同的情況,在英文寫作和英語說話上都有困難,能夠使用英語的人口並不比臺灣多。因此,我強調英語學習應該大眾化,以能夠使用和溝通為主要的目標,而不是強調專業用字和專業語法,反而會提高理解的困難度。以英語語系的國家來說,多數人都會考量非母語人士的溝通能力,在張貼文章、發送信件或相互交談用語上其實都會稍作斟酌。
我的英文字彙數量僅有七千字,也就是美國小學生畢業標準,亦是臺灣教育部頒布給高中以下的英語教育要求水準。但是,我對於英文字彙仍有生疏之感,每每要透過記誦和複習以強化運用能力。事實上,我正在發展永久記憶法,以使我的英文字彙能夠久久不忘,但是我僅以受限之七千字作為表達意見的標準。我認為記憶超過七千字的英文字彙,表面上看似懂得比他人要多的英文字彙,但是實際上真正記得住的英文字彙往往連個六千字都不到,又何必浪費大把時間去記誦英文字彙呢?我對於英文字彙的自我要求,乃是以熟練有限字彙勝於背誦龐大字彙,況且背誦的英文字彙雖多卻不懂得使用,對於個人而言根本就是毫無意義可言。
1917年,胡適推動中文的白話文運動,我打算推動英文白話文運動,以淺顯易懂的美國小學英文字彙,不倒裝不被動中文句法的口語式英文,作為撰寫英文文章的指標性要求。在讀過我的英文文章後,必然會感到「我的英文很簡單」。我的重點在於自我表達,但是不能以相同標準要求世界各國,因為各國使用英語的習慣並不相同。因此,在英文文法的學習上,並不能因為少用而不予學習,否則有可能產生無法理解其他國家的英語。在採取此種英語構造下,必須堅守最基本的英文文法要求,以確保在英文文法無誤下呈現欲表達之意思。
何謂臺式英語?英語母語人士對於Taiwanese English的定義,是指不按照英文文法的語法規定,採中文句法順序性呈現英文字彙的方式。我採用的英文文章架構,都有按照英文文法的要求,但是儘量接近中文句法順序性呈現英文字彙,可以大幅度降低個人雙語轉換的困難性。後來,我開始認為要以英語「思考」的邏輯,來提高寫作和說話的花費時間。舉例來說,多數臺灣人可以同時講國語和臺語,其主要原因就是所謂的母語思考。若是將英語視為是自己的母語,那麼寫作和說話要呈現英語的時間就會大幅縮短。母語思考的主要困難性,在於自我對於語言認知程度的高低,也就是要動筆或開口就是英文,而不是先想好中文再轉換為英文。
我在發展英語思考的進程上,相當大程度受限於既有的中文思考,以致於得花很多時間去解決語言認知的問題。我認為語言認知一旦獲得解決,寫作和說話就可以達到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一樣,可以毫無阻礙地以英語快速寫作和說話。在英語的文法和語法架構上,我已經找到中、英文的平衡點,所以我寫的英文文章是可以被外國人讀懂,尤其是2012年以後的英文文章已較為成熟。對於臺灣的外國語文學系學生來說,都是以仿母語人士的學習方向去學習英語,但是我並不是專攻於外國語文的人士,因而發展出來的英語構造理論,乃是在強調能夠自主溝通的前提下,儘量降低自我對於英語學習的門檻,以使英語成為個人一項有力的工具。
Reference
在街上或飲食店裡,一有機會遇到外國人,我總是不論國籍的主動打招呼,在多次交談經驗中修正可以使用的語法。漸漸地,我發展出一套英文寫作和說話的模式,儘量少用外國人愛用的被動語法,也幾乎不用倒裝句來凸顯重點。我發展出來的英語構造理論,是在中文和英文之語文差異間謀求平衡點,特別強調英文文法無誤可被外國人理解,因而我的英文文章幾乎沒有閱讀難度。若是在閱讀比較多篇我的文章之後,不難發現我的英文文章就是「說話模式」的句法,也就是文章可以拿來講話用,強調低門檻低難度的可理解架構。何以如此?在經過多次和非英語語系的外國人交談後,我深深感到大家的英語其實都沒有那麼好,可見高深的英語不具實用價值。
臺灣人有相當嚴重的島國心態(Island mentality),甚至於已經到了可以稱為「無知」的地步,以為全球的人都知道臺灣在哪裡?全球超過半數以上的人口,其實根本不知道臺灣在哪裡,所以不能夠總是以為人人都知道臺北市。舉例來說,全球有近二百個國家,不是每一個臺灣人都有能力講出世界各國的首都名稱,又何以要求世界各國的人都得知道臺北市?我在去過中國大陸之後,才知道「臺」字輩的中國大陸地名並不算少,不能假設對方知道「臺」字輩地名都是臺灣的地名。其實,此時犯了一個嚴重的邏輯錯誤,那就是臺灣人都會以為「你應該知道臺灣地名的命名規則」,但是實際上大陸人根本就不知道,僅有政治人物比較清楚臺灣的地名。中國大陸有22個省,隨便講一個地名根本沒人知道,更加不會有人去研究各省地名的命名規則。臺灣對於大陸人而言,僅僅是中國的一個省。客觀的說,大陸人對臺灣的印象就是阿里山和日月潭,以及總是會在遇到臺灣人就說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臺灣人在以英語溝通時,要以全球的觀點作思考,此亦是國際化重要的一環。
英語是國際間相互溝通的意見交換語言,淺顯易懂是最佳的溝通模式,英語母語人士也會以簡單英文字彙和句法來溝通,學習過於專業的英語語法並無法被多數人理解。多數臺灣人無法寫英文文章,也不具備英語說話的能力。事實上,對於非英語語系的國家來說,也是擁有和臺灣相同的情況,在英文寫作和英語說話上都有困難,能夠使用英語的人口並不比臺灣多。因此,我強調英語學習應該大眾化,以能夠使用和溝通為主要的目標,而不是強調專業用字和專業語法,反而會提高理解的困難度。以英語語系的國家來說,多數人都會考量非母語人士的溝通能力,在張貼文章、發送信件或相互交談用語上其實都會稍作斟酌。
我的英文字彙數量僅有七千字,也就是美國小學生畢業標準,亦是臺灣教育部頒布給高中以下的英語教育要求水準。但是,我對於英文字彙仍有生疏之感,每每要透過記誦和複習以強化運用能力。事實上,我正在發展永久記憶法,以使我的英文字彙能夠久久不忘,但是我僅以受限之七千字作為表達意見的標準。我認為記憶超過七千字的英文字彙,表面上看似懂得比他人要多的英文字彙,但是實際上真正記得住的英文字彙往往連個六千字都不到,又何必浪費大把時間去記誦英文字彙呢?我對於英文字彙的自我要求,乃是以熟練有限字彙勝於背誦龐大字彙,況且背誦的英文字彙雖多卻不懂得使用,對於個人而言根本就是毫無意義可言。
1917年,胡適推動中文的白話文運動,我打算推動英文白話文運動,以淺顯易懂的美國小學英文字彙,不倒裝不被動中文句法的口語式英文,作為撰寫英文文章的指標性要求。在讀過我的英文文章後,必然會感到「我的英文很簡單」。我的重點在於自我表達,但是不能以相同標準要求世界各國,因為各國使用英語的習慣並不相同。因此,在英文文法的學習上,並不能因為少用而不予學習,否則有可能產生無法理解其他國家的英語。在採取此種英語構造下,必須堅守最基本的英文文法要求,以確保在英文文法無誤下呈現欲表達之意思。
何謂臺式英語?英語母語人士對於Taiwanese English的定義,是指不按照英文文法的語法規定,採中文句法順序性呈現英文字彙的方式。我採用的英文文章架構,都有按照英文文法的要求,但是儘量接近中文句法順序性呈現英文字彙,可以大幅度降低個人雙語轉換的困難性。後來,我開始認為要以英語「思考」的邏輯,來提高寫作和說話的花費時間。舉例來說,多數臺灣人可以同時講國語和臺語,其主要原因就是所謂的母語思考。若是將英語視為是自己的母語,那麼寫作和說話要呈現英語的時間就會大幅縮短。母語思考的主要困難性,在於自我對於語言認知程度的高低,也就是要動筆或開口就是英文,而不是先想好中文再轉換為英文。
我在發展英語思考的進程上,相當大程度受限於既有的中文思考,以致於得花很多時間去解決語言認知的問題。我認為語言認知一旦獲得解決,寫作和說話就可以達到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一樣,可以毫無阻礙地以英語快速寫作和說話。在英語的文法和語法架構上,我已經找到中、英文的平衡點,所以我寫的英文文章是可以被外國人讀懂,尤其是2012年以後的英文文章已較為成熟。對於臺灣的外國語文學系學生來說,都是以仿母語人士的學習方向去學習英語,但是我並不是專攻於外國語文的人士,因而發展出來的英語構造理論,乃是在強調能夠自主溝通的前提下,儘量降低自我對於英語學習的門檻,以使英語成為個人一項有力的工具。
- Wikipedia, Island mentality,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land_mentality
- Wikipedia, Hu Shih, http://en.wikipedia.org/wiki/Hu_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