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踏入社會工作個幾年後,我發現在臺灣土木界有現場工作經驗的人,是無法被任何人否定其在業界的工作能力。要是當年我沒考上臺灣科大,我很有可能會走上一條特殊路線,就以我自己為假想的條件來攻讀學位,以下是幻想路線:
2000年6月,我自高雄工專土木科結構組畢業(20歲),並接受國防部徵招服補充兵役35天,旋即於退伍後應徵甲級營造廠從事公共工程。我擔任的是現場工程師工作,受惠於畢業學校是高雄工專獲得重用,幾乎所有的大大小小工作都經我一手包辦。當時,我知道業界對營甲業有其需求性,也就去上了此課程並通過了考試。根據《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第4條第4款的規定,五年制者經離校三年以上得以同等學力報考大學碩士班一年級新生入學考試。我想要攻讀臺大土木CAE組,在考試科目上有計算機概論、材料力學(或流體力學)及工程數學(或工程統計),而我在BBS上獲知材料力學和工程統計在CAE組的用途比較大。
不過,我認為有必要透過自修來學習工程數學,甚至於覺得要越級考研究所必須選考工程數學。因此,我上網到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課程網站,得知了工程數學的教學大綱和範圍。我去成大校內的圖書部購買書籍,也就依照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列舉的教科書,以及研究所考試的工程數學相關書籍買了幾本回家。為了比較有效率的學習,我選擇在下班後去參加研究所升學補習班。半年後,我已經學習了工程數學的補習班課程,而且在半年間都有在翻閱我買的那幾本書籍。我打算更有計劃的學習工程數學,並且同時花時間在材料力學和計算機概論。
我知道入學後都是在修CAE組課程,初步規劃上並不考慮報考結構技師,但我仍打算入學後除結構動力學外,儘量以CAE組課程為我的課程選擇範圍。我在工程數學準備到相當程度後,我已經具備結構動力學必須的向量和微分方程,也就去參加了九華或實力的技師補習班觀看錄影帶。三個月後,我已經學習會結構動力學的重點內容,我開始把結構動力學視為是除研究所升學考試外,一科專門自修的課程內容。此外,我也參加了九華或實力的技師補習班授課課程,我是以土木技師為我的技師報考目標,在半年的課程學習後獲知了考試重點。我非常的重視我的英語能力,也就利用每個月僅有的4天休假,去上地球村的各種英語相關課程。
在每天的下班後,我幾乎都在準備考試科目,包括:工程數學、材料力學、計算機概論、結構動力學、英語及土木技師考試。在服務2年後,我的工作經驗符合上工地主任的課程,並且認真的學習和通過工地主任的考試,也就在22歲的年齡取得了工地主任的執照,而且我獲得了營造廠給我加薪和增加工地職務內容。我在來年要參加研究所考試,所以我去報名了研究所考前加強班。2003年4月,我在臺大校總區應考研究所考試,並在5月公佈的榜單上考入了口試名單,而且於當月中旬錄取了臺大土木CAE組,並旋即聯絡CAE組教授以便於確認指導教授。
2003年7月,我辭掉了我在高雄服務3年的甲級營造廠工作,我參加住宿抽籤並沒以抽中臺大宿舍,也就在永和找到了適當的居住地點以便於往返臺大。同月,我的服務年資已滿3年,我的工作經驗符合上品管工程師的課程,並且認真的學習於開學前通過品管工程師的考試,也就在23歲的年齡取得了品管工程師的執照。除了選修結構動力學以外,其他課程都是以CAE組的組內課程為主,而我以個人名義投稿數篇國際期刊論文,並且告知了我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有意逕讀博士學位。在碩士班一年級期間,我的表現相當不錯獲得逕讀博士班的機會,我的身份也就從碩士生轉換為博士生了。
2004年7月,我已經修完全部課程和轉換身份為博士生,也就在暑假期間認真的準備起博士資格考了。我以個人名義發表國際期刊論文,獲得博士論文指導教授的相當高的評價和賞識,也就開始在從事更為艱深的研究主題了。2004年10月,我應考了臺大土木系的博士資格考,當時有非常多教授想要讓我不通過,但是最終仍然通過了臺大土木系的博士資格考。於此同時,我已經發表了近12篇國際期刊論文,我有意在2005年向臺大土木系提出博士學位答辯,但是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認為,以碩士班逕讀博士學位僅花2年恐怕太快,但是最終仍然獲得了指導教授的初步同意了。
2005年4月,除我發表的文學論文以外,已經發表的國際期刊論文達20篇,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認為我已達正教授的程度,同意我以逕讀博士生身份向臺大土木系提出博士學位答辯。我在5月通過博士學位答辯,並在6月獲得臺大土木系的博士學位。我符合《技師檢覈辦法(廢)》第3條第1項第1款的規定,因為我在博士畢業前有3年的工作經驗,可以報考「土木技師檢覈考試」。因此,我向考試院提出了工作經驗審查以備核准,並且進入工程顧問公司從事工程設計相關工作。在2005年12月,我以較少科目應考土木技師檢覈考試,但技師檢覈考試的題目遠比技師考試要困難。
2006年2月,我在考試院放榜的錄取名單上,而我此時的年齡僅僅是26歲,並且在任職滿3年後,經教育部聘任為國立臺灣大學國家講座,而我此時的年齡是28歲。我在臺灣教育法律下,以合法途徑獲得了最高頭銜。事實上,臺灣的《學位授予法》並不限制本系領外系學位,所以我在大陸清華大學獲得數學博士學位,其實此模式也有可能發生在臺灣的學術環境下。臺灣有不少教授以考技師為學生能力的鑑別方式,但是投稿國際期刊論文和通過技師考試似乎無關。另外,一般人可以用5年的時間,採取此種攻讀博士學位模式取得博士學位。
我能獲得外國客座教授的指導機會,主要是我在臺灣科大獲得論文競賽第一名,而且和學士論文指導教授陳生金教授有相當大的關係。其次,我的幻想路線的假想對像是臺灣大學,主要原因是我想要攻讀CAE組,而當時臺灣科大營建系並無設置類似的組,或者應該說全國的土木領域僅有臺大土木有這個組。我採取一般人的學習方式做建議,但是我其實並沒有實際去參加升學補習班。至於結構動力學方面,我在去大陸清華學前已經上過2次課程,而且有報考過5次結構技師考試的準備經驗,基本上算是已有相當程度的概念了。全球有刻意誇大結構動力學的問題,然而無人在刻意誇大土壤動力學,在此路線要重視結構動力學,以因應對於該學科被誇大的觀念。
臺灣業界除技師以外最重要的牌照,包括:工地主任(現場2年以上)、品管工程師(不限場地3年以上)及營甲業(無學歷限制)。在業界待3年以上就應該可以全部取得,但是近年工地主任人數趨於飽和降低錄取率,算是三項業界基本牌照比較難以取得的一張。大學或專科畢業就出去找現場工作,至少年輕時曾經有待過工地現場的經驗,就一輩子都不會被質疑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在技師考試方面,除研究所畢業於水利組或大學選修偏向水利工程,否則臺灣土木系畢業生幾乎都是以土木技師和結構技師為主,亦有一部份畢業生是在通過土木技師考試後報考大地技師。基本上,大地技師和水利技師考試二項考試,無補習班是少有人報考的主要原因之一。
臺灣的結構技師、大地技師及水利技師,在結構動力分析和耐震設計、土壤動力學和岩石力學、明渠水力學,是其比較有差異性的關鍵考試科目。在世界各國的技師考試上,其實科目都不會差距非常的大,將一些比較不重要的科目換掉變成這些科目,就是我提供的新土木工程教育課表了。臺灣的耐震設計被分散到結構設計科目,而此處所指的耐震設計指的是結構技師特別需要具備的專業。結構動力分析就不需要刻意解釋,而土壤動力學就是地震工程的考試範圍,並不會以特殊問題作為該科考試題目。岩石力學不曾出現過難題,所以該門科目似乎僅需相當少的專業知識即可。明渠水力學是一門比較專業的科目,不過也就是一學期3學分48小時的課程內容。
在建築學的重點方面,有需要教導一學期的建築史,並同時可以學習建築技術規則,再以一學期1學分3節課48小時連上八學期,作為土木工程的建築學教育模式。在測量學的重點方面,其普通課程包括:測量學8學分、衛星測量3學分、測量平差2學分、地理資訊系統3學分,其實習課程包括:測量製圖一學期1學分3節課48小時連上二學期、測量實習一學期1學分3節課48小時連上四學期。我對於土木系不全面涵蓋建築系和測量系,但是對於必須的課程做了相當程度的修改,以作為新的土木工程教育課表。我認為,當前的學生課表上的空堂非常的多,採實習課模式的1學分3節課48小時,是可以被填充於學生課表以使學生學習較為扎實。
以後的電腦要使用黃慶民編譯器,而作業系統是以黃慶民編譯器在運作,全球的軟體都是以黃慶民程式語言在開發,但是我仍然不認為資訊系是土木系的一部份。我也不要求資訊系僅能使用舊資訊技術,我同意資訊系可以使用我搞出來的資訊技術。我的資訊技術就是「土木工程技術」,此乃是數理邏輯上無庸置疑的一項推理,但是我認為資訊系可以使用土木工程技術,並且不同於土木工程獨自地發展出其資訊工程技術。現在,計算機科學的全球發展方向是我在做決定,我允許資訊系使用土木工程技術來發展其技術,但不能以「我們認為…」的方式來表示我的技術屬於資訊系。
艾倫.杜林是數學背景的數學博士,約翰.凡.紐曼是化工背景的數學博士,而我是土木背景的數學博士。艾倫.杜林獲得數學學士學位後,經攻讀同校3年(維基百科)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約翰.凡.紐曼的學習過程非常特殊,在獲得化學工程學士學位的半年後(維基百科),就獲得了數學博士學位了。我在兩岸的觀點來說,都算是比較差的數學博士,我花了4年獲得數學博士學位,就是前二者攻讀博士學位的時間加總。我是真的花了4年攻讀博士學位,因為我回臺後仍在研讀相關書籍。我認為,攻讀博士學位不需要騙人花多少時間,若未達到《學位條例》第6條第1款第3項的創造性貢獻,早就被中國大陸撤銷我的博士學位了。
我當時沒有提博士學位答辯,是因為我沒有充分的把握實作能正確無誤。中國大陸的普博生都是三年畢業,我算是比較差慢了1年才畢業的博士。
References
2000年6月,我自高雄工專土木科結構組畢業(20歲),並接受國防部徵招服補充兵役35天,旋即於退伍後應徵甲級營造廠從事公共工程。我擔任的是現場工程師工作,受惠於畢業學校是高雄工專獲得重用,幾乎所有的大大小小工作都經我一手包辦。當時,我知道業界對營甲業有其需求性,也就去上了此課程並通過了考試。根據《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第4條第4款的規定,五年制者經離校三年以上得以同等學力報考大學碩士班一年級新生入學考試。我想要攻讀臺大土木CAE組,在考試科目上有計算機概論、材料力學(或流體力學)及工程數學(或工程統計),而我在BBS上獲知材料力學和工程統計在CAE組的用途比較大。
不過,我認為有必要透過自修來學習工程數學,甚至於覺得要越級考研究所必須選考工程數學。因此,我上網到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課程網站,得知了工程數學的教學大綱和範圍。我去成大校內的圖書部購買書籍,也就依照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列舉的教科書,以及研究所考試的工程數學相關書籍買了幾本回家。為了比較有效率的學習,我選擇在下班後去參加研究所升學補習班。半年後,我已經學習了工程數學的補習班課程,而且在半年間都有在翻閱我買的那幾本書籍。我打算更有計劃的學習工程數學,並且同時花時間在材料力學和計算機概論。
我知道入學後都是在修CAE組課程,初步規劃上並不考慮報考結構技師,但我仍打算入學後除結構動力學外,儘量以CAE組課程為我的課程選擇範圍。我在工程數學準備到相當程度後,我已經具備結構動力學必須的向量和微分方程,也就去參加了九華或實力的技師補習班觀看錄影帶。三個月後,我已經學習會結構動力學的重點內容,我開始把結構動力學視為是除研究所升學考試外,一科專門自修的課程內容。此外,我也參加了九華或實力的技師補習班授課課程,我是以土木技師為我的技師報考目標,在半年的課程學習後獲知了考試重點。我非常的重視我的英語能力,也就利用每個月僅有的4天休假,去上地球村的各種英語相關課程。
在每天的下班後,我幾乎都在準備考試科目,包括:工程數學、材料力學、計算機概論、結構動力學、英語及土木技師考試。在服務2年後,我的工作經驗符合上工地主任的課程,並且認真的學習和通過工地主任的考試,也就在22歲的年齡取得了工地主任的執照,而且我獲得了營造廠給我加薪和增加工地職務內容。我在來年要參加研究所考試,所以我去報名了研究所考前加強班。2003年4月,我在臺大校總區應考研究所考試,並在5月公佈的榜單上考入了口試名單,而且於當月中旬錄取了臺大土木CAE組,並旋即聯絡CAE組教授以便於確認指導教授。
2003年7月,我辭掉了我在高雄服務3年的甲級營造廠工作,我參加住宿抽籤並沒以抽中臺大宿舍,也就在永和找到了適當的居住地點以便於往返臺大。同月,我的服務年資已滿3年,我的工作經驗符合上品管工程師的課程,並且認真的學習於開學前通過品管工程師的考試,也就在23歲的年齡取得了品管工程師的執照。除了選修結構動力學以外,其他課程都是以CAE組的組內課程為主,而我以個人名義投稿數篇國際期刊論文,並且告知了我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有意逕讀博士學位。在碩士班一年級期間,我的表現相當不錯獲得逕讀博士班的機會,我的身份也就從碩士生轉換為博士生了。
2004年7月,我已經修完全部課程和轉換身份為博士生,也就在暑假期間認真的準備起博士資格考了。我以個人名義發表國際期刊論文,獲得博士論文指導教授的相當高的評價和賞識,也就開始在從事更為艱深的研究主題了。2004年10月,我應考了臺大土木系的博士資格考,當時有非常多教授想要讓我不通過,但是最終仍然通過了臺大土木系的博士資格考。於此同時,我已經發表了近12篇國際期刊論文,我有意在2005年向臺大土木系提出博士學位答辯,但是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認為,以碩士班逕讀博士學位僅花2年恐怕太快,但是最終仍然獲得了指導教授的初步同意了。
2005年4月,除我發表的文學論文以外,已經發表的國際期刊論文達20篇,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認為我已達正教授的程度,同意我以逕讀博士生身份向臺大土木系提出博士學位答辯。我在5月通過博士學位答辯,並在6月獲得臺大土木系的博士學位。我符合《技師檢覈辦法(廢)》第3條第1項第1款的規定,因為我在博士畢業前有3年的工作經驗,可以報考「土木技師檢覈考試」。因此,我向考試院提出了工作經驗審查以備核准,並且進入工程顧問公司從事工程設計相關工作。在2005年12月,我以較少科目應考土木技師檢覈考試,但技師檢覈考試的題目遠比技師考試要困難。
2006年2月,我在考試院放榜的錄取名單上,而我此時的年齡僅僅是26歲,並且在任職滿3年後,經教育部聘任為國立臺灣大學國家講座,而我此時的年齡是28歲。我在臺灣教育法律下,以合法途徑獲得了最高頭銜。事實上,臺灣的《學位授予法》並不限制本系領外系學位,所以我在大陸清華大學獲得數學博士學位,其實此模式也有可能發生在臺灣的學術環境下。臺灣有不少教授以考技師為學生能力的鑑別方式,但是投稿國際期刊論文和通過技師考試似乎無關。另外,一般人可以用5年的時間,採取此種攻讀博士學位模式取得博士學位。
2008~ 2003~2005 1995~2000 2005~2008 2000~2003 2005 2002 2003 2000 2000 |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講座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博士學位 國立高雄工業專科學校土木工程科 工程顧問公司(工程設計) 甲級營造廠 (工程施工) 土木工程技師 工地主任 公共工程品質管理工程師 營造業甲種勞工安全衛生業務主管 臺灣補充兵役|海軍陸戰隊(第1次抽籤) |
我能獲得外國客座教授的指導機會,主要是我在臺灣科大獲得論文競賽第一名,而且和學士論文指導教授陳生金教授有相當大的關係。其次,我的幻想路線的假想對像是臺灣大學,主要原因是我想要攻讀CAE組,而當時臺灣科大營建系並無設置類似的組,或者應該說全國的土木領域僅有臺大土木有這個組。我採取一般人的學習方式做建議,但是我其實並沒有實際去參加升學補習班。至於結構動力學方面,我在去大陸清華學前已經上過2次課程,而且有報考過5次結構技師考試的準備經驗,基本上算是已有相當程度的概念了。全球有刻意誇大結構動力學的問題,然而無人在刻意誇大土壤動力學,在此路線要重視結構動力學,以因應對於該學科被誇大的觀念。
臺灣業界除技師以外最重要的牌照,包括:工地主任(現場2年以上)、品管工程師(不限場地3年以上)及營甲業(無學歷限制)。在業界待3年以上就應該可以全部取得,但是近年工地主任人數趨於飽和降低錄取率,算是三項業界基本牌照比較難以取得的一張。大學或專科畢業就出去找現場工作,至少年輕時曾經有待過工地現場的經驗,就一輩子都不會被質疑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在技師考試方面,除研究所畢業於水利組或大學選修偏向水利工程,否則臺灣土木系畢業生幾乎都是以土木技師和結構技師為主,亦有一部份畢業生是在通過土木技師考試後報考大地技師。基本上,大地技師和水利技師考試二項考試,無補習班是少有人報考的主要原因之一。
臺灣的結構技師、大地技師及水利技師,在結構動力分析和耐震設計、土壤動力學和岩石力學、明渠水力學,是其比較有差異性的關鍵考試科目。在世界各國的技師考試上,其實科目都不會差距非常的大,將一些比較不重要的科目換掉變成這些科目,就是我提供的新土木工程教育課表了。臺灣的耐震設計被分散到結構設計科目,而此處所指的耐震設計指的是結構技師特別需要具備的專業。結構動力分析就不需要刻意解釋,而土壤動力學就是地震工程的考試範圍,並不會以特殊問題作為該科考試題目。岩石力學不曾出現過難題,所以該門科目似乎僅需相當少的專業知識即可。明渠水力學是一門比較專業的科目,不過也就是一學期3學分48小時的課程內容。
在建築學的重點方面,有需要教導一學期的建築史,並同時可以學習建築技術規則,再以一學期1學分3節課48小時連上八學期,作為土木工程的建築學教育模式。在測量學的重點方面,其普通課程包括:測量學8學分、衛星測量3學分、測量平差2學分、地理資訊系統3學分,其實習課程包括:測量製圖一學期1學分3節課48小時連上二學期、測量實習一學期1學分3節課48小時連上四學期。我對於土木系不全面涵蓋建築系和測量系,但是對於必須的課程做了相當程度的修改,以作為新的土木工程教育課表。我認為,當前的學生課表上的空堂非常的多,採實習課模式的1學分3節課48小時,是可以被填充於學生課表以使學生學習較為扎實。
以後的電腦要使用黃慶民編譯器,而作業系統是以黃慶民編譯器在運作,全球的軟體都是以黃慶民程式語言在開發,但是我仍然不認為資訊系是土木系的一部份。我也不要求資訊系僅能使用舊資訊技術,我同意資訊系可以使用我搞出來的資訊技術。我的資訊技術就是「土木工程技術」,此乃是數理邏輯上無庸置疑的一項推理,但是我認為資訊系可以使用土木工程技術,並且不同於土木工程獨自地發展出其資訊工程技術。現在,計算機科學的全球發展方向是我在做決定,我允許資訊系使用土木工程技術來發展其技術,但不能以「我們認為…」的方式來表示我的技術屬於資訊系。
艾倫.杜林是數學背景的數學博士,約翰.凡.紐曼是化工背景的數學博士,而我是土木背景的數學博士。艾倫.杜林獲得數學學士學位後,經攻讀同校3年(維基百科)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約翰.凡.紐曼的學習過程非常特殊,在獲得化學工程學士學位的半年後(維基百科),就獲得了數學博士學位了。我在兩岸的觀點來說,都算是比較差的數學博士,我花了4年獲得數學博士學位,就是前二者攻讀博士學位的時間加總。我是真的花了4年攻讀博士學位,因為我回臺後仍在研讀相關書籍。我認為,攻讀博士學位不需要騙人花多少時間,若未達到《學位條例》第6條第1款第3項的創造性貢獻,早就被中國大陸撤銷我的博士學位了。
我當時沒有提博士學位答辯,是因為我沒有充分的把握實作能正確無誤。中國大陸的普博生都是三年畢業,我算是比較差慢了1年才畢業的博士。
References
- Wikipedia, Alan Tur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an_Turing
- Wikipedia, John von Neumann,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von_neu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