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高祖霑烏衣三年三月初十,高祖授銜端戴,本於躬親踐學,大學考選卒業,天性不好炫耀,同業教導實務,專業精實歷練,通達可供諮詢,眾曉通常貢獻有三,疑難擇定數額,視加權達數與否,學成歸返該業,終生技藝在此,同廿二歲寒露,約莫學碩矣。端碩合數,十二取一,可定員額,廿四門課,必涉專業,內外兼修,授業擇課,額外不議矣。端戴易學,轉碩攻博,下修學士,或論學碩,無礙不繼矣。大業有端戴,小業攻碩從業,無端戴必要矣。躬踐大聖,端戴不為候選,宜擇優選任矣。
大家都會跟我比貢獻,學士1個,碩士5個,那個有效區域的名詞跟我的程式合在一起當1個,總共6個,我訂了一個中間的頭銜,叫做端戴,就是累積達到3個,也就是學士之後又搞了2個,就是端戴。端戴是什麼意思啊?畢業典禮,都是有戴學位帽,我沒有參加碩士的畢業典禮,我只有參加學士的畢業典禮。這個端戴,這個等級是可以戴帽子的等級,不過實際上沒有典禮,只是個頭銜,就是把帽子端出來讓這個人戴上去,這就是端戴的意思。學士、碩士、博士,這是學位名稱,端戴不是X士,就叫端戴2個字,就是一種介於學士和碩士之間的頭銜,實際使用在電腦系統內,真的顯示端戴,這樣人家才知道這個人是XX大學XX系XX組端戴學位。
畢業典禮前一小時,大家聚集到指定地點領取學位服和學位帽,例如:「這是你的學位服,你是沒有學位帽的,在這裡簽名。」這樣看似不公平的對待,其實是可以避免忌妒導致無法預期的問題。應徵工作的履歷表,在網頁表格勾選當年畢業典禮有戴學位帽。畢業的,有人有戴學位帽,有人沒戴學位帽,有人當年沒有應屆畢業,有人是非應屆的一起畢業。好學校畢業的,只要強調當年是沒有戴帽子的,這樣就不會忌妒了。畢業沒有戴帽子的,絕對不會謊稱自己有戴帽子。畢業有戴帽子的,要不要使用戴帽子的頭銜,這是可以自由決定的,或是年紀比較大時,才使用戴帽子的頭銜,都是薪水的考量,這是可以的。
誰知道你當年有沒有戴帽子啊?電腦系統要可以顯示有沒有戴帽子,或是打電話去大學問有沒有戴帽子的資格。你當年是有戴帽子的,你用沒有戴帽子的條件在應徵工作,你真的做工作表現的很好,人家不相信你當年是沒戴帽子的,就是要查清楚有沒有戴帽子。查到你有戴帽子,你就承認你有戴帽子,這也顯示人家肯定你用有戴帽子的條件在做工作是不受質疑的,那麼你就用有戴帽子的條件在做工作是沒有問題的。你當年真的是沒有戴帽子的,在這種情況下,這表示你的工作表現的很好,大家肯定你的專業和能力,就是這樣而已。
對公司來說,可以在網站公告公司有幾個戴帽子的,這樣也比較不會排擠戴帽子的,總是要有幾個人在掛數字的。公司內部有排擠戴帽子的,老闆或主管可以告知:「我們公司沒有幾個戴帽子的,這樣不好拿案子,XXX是公司極少數有戴帽子的,公司需要他掛數字給人家看,不要排擠他。」學歷好沒有戴帽子,這是什麼邏輯?例如,「XXX是臺大畢業的,不過他又不是戴帽子的,只是個學歷而已,沒什麼了不起。」這樣沒戴帽子的,其實學歷好是可以混一輩子的。無剽竊是徵兵問題,並不是戴帽子這一套。無剽竊,可以區分為戴帽子無剽竊和沒戴帽子無剽竊,這個觀念上是不一樣的,都是要回到聲望的問題。
對公司來說,公司不知道你是不是無剽竊,公司只知道你是不是戴帽子的,而公司需要戴帽子掛數字讓大家覺得他們是素質高的公司,這樣才好拿案子。無剽竊和有沒有戴帽子,其實沒有什麼關係。無剽竊不論是否有戴帽子,以下是一個例子。
XXX,我們已經跟你約談2次了,我們是調查局官員,過去15年來,我們都有在調查你的聲望,你在六個直轄市都有2位數的聲望,你在地方縣市也有部分縣市聲望偏高,你的全國聲望已經達到26。在我們的調查報告裡,我們認為,你在A事件(停車事件),有百分之65的可能性會形成國家,你在臺北市的聲望是32,僅剩1年就達到臨界值,你必須賣掉你的房子搬去其他地方,最低聲望的直轄市是高雄剩5年就達到臨界值,我們建議你改當政治人物。在A事件方面,我們已經跟你的委任律師談過了,我們希望你可以接受我們的解決方案。
A事件可能沒什麼,不過就是一個叫A事件的事情,就有可能是形成國家真正的原因。不過,A事件不解決,其實就談不下去。法律問題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性,不好停車導致的停車糾紛,也有可能是想要換掉整個停車架構,這都是形成國家的可能原因。只要是無剽竊,而且是聲望高,還有某個A事件,這樣就是形成國家的原因。美國歷史記載,美國是一個茶葉買賣問題形成的國家。有問題要反應,這就是避免A事件變成國家的方法。
學位儀式有撥穗這個動作,這是我想出有沒有戴帽子的制度的起源,也就是一定要戴帽子,才可以撥穗。撥穗,其實是一個代表人,全體畢業生並沒有一一撥穗,也就是這個儀式不能強調人人都要撥穗,我就想出了不是人人戴帽子的制度。端戴,一定是設在全國重點大學,絕對是這樣。端戴要發的出去,絕對是全國重點大學在發的,也就是教育部不用刻意公布全國重點大學是哪些大學,只要查一下各校有沒有發出端戴這個學位,就知道哪些大學是全國重點大學。端代不是博士學位,我是為了要讓這個學位有意義,真的是研究名稱要怎麼取,端戴是最好的名稱,其意義就是全國重點大學才會發出端戴這個學位。
大學的全校學生要是3萬人,今年發出1500個端戴,這表示每10000個學生有500個端戴,要這樣比較數字。端戴學位,就是指戴帽子的人,不用為了有沒有戴帽子查個老半天的,因為這個學位一定是戴帽子的人。美國有MS/PhD,這是一種課程,那麼,這種應該叫「端碩課程」。大多數人,應該都是拿碩士學位,極少數人才是拿端戴學位,不過這兩個在職場都有在使用,因為上過的課程可以說一模一樣。本來的學碩博,真的要各1個貢獻,總數是3個貢獻,也就是端戴學位是本來的博士學位概念。
所有的人都要用我當標準,學碩博都是跟我比高下,那麼我有必要訂一個現在標準的博士學位,這就是端戴學位。端戴是我想很久的名詞,絕對可以用文言文寫在朝代正史內,端戴。學位,就是要有貢獻,每個學位至少都要有1個貢獻,學碩博要有3個貢獻,端戴就是3個貢獻。此外,我認為大學程度很難取得學位,而沒有大學畢業的程度很難取得任一級的學位,也就是我認為端戴最佳的位置,就是讓大家都以為這是一個比學士高和比碩士低的學位。
黃慶民教育學制,就是大學畢業後進入研究所,然後可以取得學碩博任一個等級的學位,這就是用端戴學位來實際運作。端戴就是本來的博士,貢獻三個就是三個,不能改,只有一個或二個貢獻,不符合新的學碩,因而一定要三個才可以發端戴,沒有學端之間的學位。學士學位是大學階段,不是研究所,現在的制度是大學在發學士學位,端戴是研究所,端戴也是跟大家一樣一起上課。大學畢業,真的讀半年就累積有三個貢獻,這樣也不算太快,因為約翰.馮紐曼真的是大學畢業再讀半年就獲得博士學位,這樣獲得端戴學位不算太快。
端戴,貢獻提高到5件,就是考慮電腦程式的貢獻,還有大家會覺得發明名詞沒什麼,總數提高到5件。
端戴,發音有大和強的感覺。博士是懂很多懂很廣的讀書人,端戴是端出來戴學位帽,博士就是懂得很多,最接近的英文字是Comprehevsive,端戴有強大的感覺,最接近的英文字是Powerful。舉例來說,我考的執照很多又很雜,什麼都要懂,什麼都要知道,我幾乎全做過了,這是博士的感覺。我要是結構組的端戴,我懂建築結構,我覺得我不只是要懂高的,我也要懂矮的,尤其是地下結構也要懂,我也要懂橋樑結構,我可能要懂RC橋,我也得懂預力橋,我還要懂鋼橋、懸索橋,我還得懂雜項結構,RC結構,SS結構,SRC結構,甚至於木結構搞出來了,也懂木結構,磚結構也懂,加強磚造結構也懂,屋頂加裝的附屬結構也得懂,總之,全部的結構都懂都知道,這就是端戴的路線。國外的博士,指的是只懂研究的題目的全部,不過實際上要考這個要考那個,其實是Comprehevsive的概念,我提出的端戴,其實是Powerful的概念,不一樣的博士。
大地組的端戴,反而比較簡單,就是土力、基礎、工程地質、岩力,四本讀一讀,出去全部做過一次,這樣就可以了,大地組比較簡單是這樣。水利組的端戴,其實也很簡單,流體力學是流體靜力學,伯努利方程式會算各種液壓,水文學是真的比較廣,水文學500題那本還不太夠,水文學是真的比較廣,工程數學幾乎沒幾樣是真的要算的,水利組的不會算工程數學,這就是事實。水工結構很廣,河堤和海堤是基本的,還要考慮農田水利,我覺得水利端戴比大地端戴還要廣還要難一點。U型溝和矩形溝,算潤周,n值的範圍值一直都是問題,溢流堰,側溢流堰,水庫法,三角歷線,算集流時間,排水計畫是最基本的,算山區的是不一樣的,還有海埔新生地,填海造陸,水工是真的比較廣。
美國的PE把測量獨立切成一塊,美國認為測量不是土木,因而土木就是結構大地水利,水保納入水利。除三種端戴,測量端戴,其實我也可以。結構端戴,一年蓋一棟,一年蓋一座,真的是設計和施工,都不是做不完的,沒有很多。結構大地水利,都是一年做一樣,一定做的完。講我要讀博士,聽起來很高,講我要讀端戴,聽起來普通,因而公司可以配合調動職務。交通組都做過就可以了,不用提臺高祖國家建設計畫這種東西。營管組,也是做過就可以了,不過都要蓋過要蓋很久,營管端戴可能年紀要比較大。躬踐大聖,不一定要讀端戴。我剛剛講的全部,我有些沒有做過,我要全部做過,我做到60歲還沒做完。
端戴的英文造字,國內的姓名是WG,就是外交部在用的,不過國內在一般中文用字是用國語二式。端是Duan,戴是dai,端戴是Duandai。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也都是Duandai,我要研究一下是否調整英文字母用字。端戴,我確定英文造字,就是採用Duandai。學位名稱,是否採用Duandai of Science。用字考慮文學院和社會科學院,其實不能用科學這個英文字。不過,美國的教育學碩士,也是用Science,那麼應該要用Science。這是英文寫法,拉丁文是把這個字放前面,那就是Scientific Duandai,縮寫用ScD,還沒有人用過。我覺得這樣不太好,用DS比較簡單,我認為,仍然要有現在學制的碩、博士,就是畢業時還不會做工作,真的是這樣。
我大學畢業時,我就達到博士學位的程度,我講的是真的學位程度,不是念什麼學位的問題。我是碩士畢業時,我是8個博士學位的程度,連同學士學位是10個博士學位的程度,我是用這樣的程度出社會找工作。各種業界的專業技術,確實是學就會,不過得花時間學,也會有一些經驗,這些是要花時間的地方,都是現在的學制忽略的問題,不過現在的學制仍然有必要。我在2011年05月底以前,我就把結構可靠度的係數和程式碼,都寫出來了,我等於是從2010年08月31日入學以後,我一直在做博士學位答辯,我從來沒有在講什麼專業要跟經驗有關係,以後有端戴學位,業界不用考碩、博士生,真的不用經驗。端戴,不是躬踐大聖的選擇對象,這樣才不會有選人的問題。端戴,就是躬踐大聖,一種用教育方式產生的躬踐大聖。經由選拔產生的躬踐大聖,不一定要有5個具體對世貢獻。
某人:「我身體不舒服,我要請個假,我下午要去看端戴。」中文也可以使用英文的概念,就是博士和醫師搞不清楚,端戴也可以冠姓氏,例如,陳端戴,李端戴,吳端戴。這是可以發展的路線,就是端戴跟醫師搞不清楚,也是可以的。Duandai of Science。
端戴,一定是指拆分專業的小領域,這是只會一樣,例如,Duandai of Science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這是我發明的學歷寫法(跟英國和美國確認這種寫法的發明人),現在的學歷都不這樣寫英文,縮寫是D.S. Structural at NTU。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Mathematic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2010
Master of Science in Civil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2004
Bachelor of Science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002
Ph.D. Math at Tsinghua in 2010
M.S. Civil at NTU in 2004
B.S. Constr. at NTUST in 2002
我要統一學歷寫法,世界各國的大學教授,統一採用我的英文學歷寫法,這樣學生就會用這種學歷寫法,我的發明都是不用錢的。Math是原用字的縮寫,Civil是不跟工程用字的縮寫,Constr﹒就是一種打點的縮寫,at是指校園的用字,in是加年代,縮寫真的是寫到最短的寫法。
每年要錄取多少端戴生?這個問題,應該說碩士生和端戴生是共用名額,因而實際上並沒有增加總額管制的學生數。端戴生不是跟博士生共用名額,端戴生真的是和碩士生共用名額,實際要招收多少端戴生由各校決定。碩士生應會比較快畢業,而碩士接著攻讀博士學位,獲得端戴學位也是接著讀博士學位。端戴生不是單純做工作的觀念,而是要有人帶著做過所有的工作,之後才有可能是在做工作累積經驗。照理說,端戴生在接受帶著做過所有的工作後,應該要專心做研究搞定要有5個貢獻,在獲得端戴學位後再找工作累積經驗。國內缺乏某種案件,可以外派去國外做工作學習端戴需要懂得工作。業界會有不願意教的問題,這樣就會變成端戴只懂一種工作,這或許是最有可能的運作模式。我不是用學生的身分在做工作,我是用全職在做工作和全力以赴的態度在做工作,這都跟我提出的端戴生有不一樣的運作觀念。
端戴生,只有一種工作經驗,這是對於畢業額外的要求。端戴生只要求5個貢獻,跟碩士生要求10個貢獻不一樣,端戴生的位階比較低是確定的。業界都是全職工作者,才願意教導讓你去做工作。端戴生,除了校內的修課要達到畢業學分數,實際配合教工作的公司只有一家,做過全部的工作就可以開始做研究。端戴生畢業後,其實就是到這家公司工作,因而會有至少要待多久的問題。照理說,端戴生在畢業後,就是要待一輩子,否則端戴生制度會有問題。業界要素質好的人才,不是要找掛學位的人,因而端戴生的錄取是大學做決定。我想出來的這個端戴制度,不管招生量是不是會很低,我認為端戴制度會一直存在。
大學決定錄取誰,大學決定畢業標準,這樣就是符合這間大學的素質,很重要,超級重要。業界配合教導全部的工作專業,畢業後到這家公司做工作待一輩子。
考選,就是考試和口試,口試不是不公平的觀念,而是汰除不符合的人選。我當年的臺大入學考試,我的口試成績是76分,我的口試分數是在錄取的4人以外,至少有4人比我高分,我是老師不要的人選。總之,口試是有點運氣,不過要汰除不符合的人選。不炫耀,要待一輩子。不炫耀,大多數的玩法是玩不起來的,怎樣就是搞不起來,我就是這種個性的人,幾乎都是走遣散這條路。端戴制度,其實公司的人都會認為,端戴是我們教出來的,要學的我們就教,我們跟教出端戴是同一批人,不要忌妒,這樣就不會忌妒了。大多數的人,其實都是忌妒有工作,只要繼續在工作,就會忌妒,真的要願意待一輩子,薪水要有公司的公定標準,這樣就沒有問題了。想要提高聲望,這跟炫耀無關,有想要提高聲望,也是儘量不影響到公司為主。教專業技術,不能有教錯的問題,正確的,沒有爭議的,才可以教,沒有學理或理論的基礎,那就要強調是一種做事的慣例,沒有學理或理論的基礎。這種沒有學理或理論基礎的做事方法,也可以研究一下有沒有學理或理論的基礎的做法,這也值得研究。
臺灣的小公司流動率高,跟不願意給放假有關係,其次是忌妒往往會想要把整間公司都換掉換成另一批人來上班。那麼,小公司就一定會有維持公司技術的最少人力,這些人其實是公司的合夥人,就是把整間公司需要的技術人力全部用教的教出來,這些教出來的人力就可以繼續上班,這就是大多數小公司的運作模式。端戴待的是大公司,不可能是小公司,都要待一輩子,絕對可以是維持公司技術的最低人力。國內的技術傳播方式,其實都是用教的教出來,然後整間公司都遣散掉要換另一批人來上班,這就是臺灣的技術傳播方式,這樣是一種不穩定的運作模式。端戴,絕對是維持技術的基本人力,而且不會離職是很穩定的運作方式。
端戴,其實是一種用教育的培養方式產生的躬踐大聖,跟用選拔產生的躬踐大聖不一樣,端戴是用學歷替代頭銜,躬踐大聖是實際的頭銜冠在選拔產生的人。端戴和躬踐大聖,都是國家元首的適當人選,絕對不會有找不到人的問題。現在,大多數的國家元首和部會首長,其實都跟教授的職業有關係,也就是至聖先師可以擔任這些職位,現在,就是多了端戴和躬踐大聖可以擔任這些職位。沒有政務官可以當了,那就是回到本來的公司繼續上班。其實,要有人找去當政務官,才會當政務官或參加選舉,否則應該是不會去當這種職位。端戴來自技職體系的比例會比較高,因而可能要比較高比例的挑選高教體系的當躬踐大聖。無論端戴和躬踐大聖,都不是當老師的職業。端戴和躬踐大聖要是當老師,將會有兩邊都拿的問題,這樣引發的社會問題會很嚴重,端戴和躬踐大聖不是當老師的職業。當家教是一次教一個人,而且當家教不會得獎的,當家教影響比較小,也儘量不要當家教。我要拿數學博士,我當家教是我必須要教過書的邏輯,而且順便再複習國小數學、國中數學、高中數學、高職數學、高職工程力學、大學微積分,我就教這些,我全教是在複習數學和工程力學。端戴,一次最多可以報考3家公司,這樣已經報考很多家了,不適合用聯考再選填志願的觀念,而且出考題要真的不一樣的考卷。公司不能看考卷,教授依據公司的專業程度高低來出題,應該是這樣。教授出題的方向,就是每家公司實際用到的是什麼理論什麼原理,還有實際用到是什麼工程數學,還有就是研究要做的可能方向會用到的所有理論、原理和數學。
這家公司愛考卡氏定理,那家公司愛考虛功法,這家愛考微分方程,那家愛考向量,每家公司愛考方向都是教授決定的,從出題到評分和最終確定放榜名單,都是教授在決定,跟公司沒有關係。之後,就是找指導教授,題目要看是哪一家公司,所有可以的研究方向都列出來,那麼要挑題目要找一下資料,要跟指導教授確認做這種題目或那種題目,之後是給定關鍵字和國際期刊論文或國際研討會論文,還有每學期要選修哪些課的討論,這就開始了。此外,端戴生會跟公司開始聯繫,就是修課以外和做研究以外的所有時間,都是去這家公司報到,一定會有教完這個,那麼這些全部都讓你做,類似這樣,就是一樣一樣做到全部要求的項目都會了,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確認過你符合他們的標準,就是這樣。做研究跟碩士生沒有差別,要會使用電子期刊資料庫,要會找電子期刊的論文,要會找國際研討會的論文,要知道圖書館經常找的區域的圖書館編碼和書籍擺放的位置,公開閱覽的紙本期刊的現刊是擺在哪裡,要知道圖書館不得借閱的參考書擺在哪裡,還有要知道什麼是圖書館的微縮片,圖書館集中擺放的碩博士論文是擺在哪裡,有些圖書館有密集書庫是怎麼按按鈕的,國家圖書館去一趟知道全部的功能,這些都會了,那真的是花時間搞出3個貢獻(含學士論文的貢獻)。力士教育的任何實務,都是有補習班或正式課程的運作模式,端戴教育是報考某家公司,由某家公司來教導實務的專業。
端戴和躬踐大聖,我又改變不能當老師的規定,只要身分不同時存在就可以了。此外,當學生的意義,就是在學東西,這兩種人,只要停止學東西,就可以當老師,又要當學生或又要學東西,就要停止當老師。要重新當學生或要學東西,就要完全停止領老師的薪水,這樣整個社會就幾乎不會有這方面的忌妒了。這個人是安排以後要當老師的,這種話應該要禁止。家教,必須是想要賺錢的觀念,不管家教的實際目的是什麼,家教必須是社會上在做工作的人,或是目前是在當老師的人。當家教要是自己的收入不夠高,只要是這種運作觀念,而不是有同時在當學生,這樣就不會有忌妒的問題。當學生,一定是為了某個學位或某個學歷,而且沒拿到紙本也可以掛學歷,否則就是完全不能使用正在讀的學歷,要完全禁止掛學歷。在學習業界的執照課程,本身有老師的身分,就要停止領老師的薪水,否則就不要用這張執照。舉例來說,老師要上寒、暑假的進修課程,就是不能領薪水,因為這是重新當學生。大學生不能當家教,不過可以領教育部助學金、科技部計畫、校內的各種金費。大學生當家教是在比較學歷,而且也是在比較高教體系和技職體系,大學生當家教會有社會忌妒的問題。忌妒的是什麼?忌妒學生在領老師的薪水。在社會上工作的人,或是本身是某學校的老師,這樣的身分在當家教,就不會有學生在領老師的薪水的觀念。大學生可不可以做補習班櫃台的工作?可以。櫃台,不是學生在領老師的薪水,這樣比較不會忌妒。學生做社會上打工高薪的工作,這不是學生在領老師的薪水,不會這樣忌妒。打工領高薪的,不忌妒是什麼原因?當學生可以領老師的薪水,忌妒的是學生的學歷好才可以領到老師的薪水,這是在忌妒學歷。打工領高薪,並不是在忌妒身分。薪水領幾十萬的人,大家忌妒的是能力,只要不是在忌妒學歷,基本上,就不是學生和老師身分同時存在的問題,這種是一般忌妒問題。忌妒學歷引發的社問題,其實往往無法理解,因而學生和老師的身分不同時存在。
全球影響我的是我的博士學位,其實沒有影響到我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因而學士和碩士是照原來的標準。那麼,學士和碩士,應該都是1個貢獻就可以了,那麼端戴其實是在碩博之間。不過,以學位來說,不應該重視實務,甚至於可以說不應該偏重實務,因而我認為端戴是比較低的學位。端戴是「我的學碩之間」,博士是我的學士程度。
端戴和碩士,這個應該要有個比例,我想一下。某公司的端戴生,招好幾個都沒有畢業,其實就不能繼續招收新生,就是要有畢業才有人進來。臺灣大多數教授是美國博士,都是有二年兵役,幾乎都是32歲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在當兵時,其實是允許帶書在操兵以外的時間讀書的,這2年又算工作經驗。我認為,專業實務濃縮很扎實的學習,應該要控制在2年,不過實際上可能很多年才學起來,這是一種半工半讀的概念。我訂12分之一是端戴生,也就是端碩招生12人,其中1人是端戴生。碩士生很厲害的,一年就要給畢業,照標準碩士學制1~4年,真的是一年就畢業,這樣的人,一定會覺得碩士沒什麼,絕對會去留學,最優秀的,都應該去留學。端戴生,一學期以2門3學分的專業課為例,剛進來是4門課,連上3年,就是24門課,也就是72學分,之後想要再上,那就繼續上課,否則標準畢業學分是72學分。24門課,該有實驗課的,都要有,包括國家實驗室的實驗課,全都是包括在內。端戴生可以選修外系的大學生課程,就是編號B類的課程當端戴生的24門課,本系的B類大學生課程,這樣當端戴生的24門課要有不只一、二位教授同意。現在的大學生畢業標準,大多數是採用128學分,其實可以再降一些,128+72=200,也就是端戴生的課程量是200學分,我的總修課扣除高職的標準課程,我的專學碩博是174學分。
端戴生等於是把博士要選修的課程全部都上過了,只要做筆記做得仔細,其實就是帶到留學國家重讀一次而已,絕對可以在5年內拿到標準1個貢獻的博士學位。APA引用格式,這個叫圖書館開課,都是3小時講完,要考試。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及書籍,找資料,圖書館開課,3小時講完,要考試。優秀的碩士生,一年就發碩士學位,這樣的人會想要留學。6、7月是錄取和報到,到翌年4月初做簡報,做簡報時,碩士論文初稿是已經寫出來了,快的話也要2個月才寫的出來,做研究的時間有半年以上,絕對是符合做研究的最低標準年限,半年。學士是1個貢獻,碩士是1個貢獻,博士有1個貢獻的,也有跟我比的。做研究,快的話,就是一、二個月就搞出來,真的是很快做出成果是一、二個月。國際上當客座教授或交換學生,幾乎都是半年或一年,半年,其實就可以搞出東西了。博士,最快走半年的路線,因為博士很多人要擋,真的是維持半年拿博士學位是最快的標準。碩士生是花一年讀完的,碩士生課程學分要修完,我的原則,就是人家真的不會質疑一年的碩士學位。全系的學生都要知道有很快的碩士生,真的符合大家同意的標準,真的是一年讀完碩士學位。碩士生的修課,有可能出國留學的,就要考慮修課有一半是跟國外的博士生課程重疊的,這樣課業的負擔量就可以降低。我認為,一年的碩士學位不會做低階工作,因而一年可以讀完碩士學位的組,要集體討論一下。我想過後,我覺得不要這樣限制,凡是優秀的,都儘量一年畢業,這是留學的考量,各系所組都有人要去留學。碩士生只花一年讀完的,博士也會比較快,那麼研究領域或研究專業就會比較少,因而這樣就要去找博士後研究增加研究領域。
端戴生讀不下去,可以轉碩士生,再用碩士生逕讀博士學位,這個路線很特殊,基本上,這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家那家公司為什麼要花很多時間和金錢訓練你啊?技術,不是你願意花錢買,人家就願意教你的,一定要有這種觀念。這種問題,涉及到簽約的問題。端戴生,真的是一輩子待在這家公司,取得端戴學位後要讀博士,基本上,這家公司也要知道,都是這樣的。技術大多數是找工作上班的時候教的,那也得換很多份工作,真的做過很多份工作,才可以具備一大堆技術,否則跟端戴配合的公司,人家是不願意從頭教你的,又可能讓你領到一些薪水,真的是不可能。
端戴生,就是念書的時候知道自己是端戴生,碩士生,就是念書的時候知道自己是碩士生,博士生,就是念書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博士生。念書時,除非有轉到其他學制,否則自己是什麼身分是確定的,念書的身分影響自己最終是念什麼學位,否則就是要轉過去。學士生、碩士生、博士生,都跟公司沒有關係,端戴生,跟公司有關係,端戴生已經不是端戴生了,那就是自己在念了,端戴生念失敗的問題,就是在這家公司當員工,應該都可以轉碩士生取得碩士學位。躬踐大聖,就是高教體系靠自己的摸索,做過很多份工作才取得一大堆技術,要這樣,而且還要知道做工作的先後順序。沒有端戴的小領域,絕對可以有躬踐大聖,或許幾個小領域共用躬踐大聖的名額,應該是這樣。保險、銀行、證券,這三個小領域,就有一大堆符合躬踐大聖的人選,真的有一大堆,東西其實挺多的,不過真的有一大堆符合的人選,就是什麼都做過的人,講話要有點學術感,這是很重要的門檻。全都做過有點難,全懂比較有可能。這三個小領域,就是沒有端戴的領域,他們有躬踐大聖,大領域會同時有端戴和躬踐大聖。被選為躬踐大聖,這個頭銜就是要當恢復技術的人。搞不清楚身分,提出來就是博士學位,這是黃慶民教育學制的原始構想,這套我也有,應該說這套也是我的。搞得清楚是端戴生這種觀念,什麼身分就是讀什麼學位。
博士生讀不下去,申請轉為碩士生,博士生的修課選分比較少,碩士生的修課學分比較多,那就補個二門課,應該就可以了。博士生讀失敗,就是可以拿碩士學位是有問題的,碩士生讀失敗,就是可以拿學士學位也是有問題的。博士生考進來,可不可以申請改當碩士生,這其實需要法律作規定。碩士生考進來,可不可以申請改當學士生,這其實需要法律作規定。
下一個問題,就是端戴生只搞出2個貢獻,一直搞不出第三個,真的讀不下去了,或許可以改申請改當2個組的碩士生,就是2次碩士學位口試取得2個碩士學位。這個真的要申請,專業課程對不起來,那要補修幾門課,確實就是2個碩士學位。端戴生真的是每學期都堅持修課,才不會有白繳學費的問題,那麼超修的學分量,或許可以申請學士生改拿學士學位。十幾年,學分量真的修太多了,同時申請當學士生和當碩士生,並取得1個學士學位和2個碩士學位,這也是有可能的。端戴生可能還沒畢業,就把部分學分拿去申請碩士學位,這也是可能的,不過這個要跟指導教授討論。倘若已經申請取得1個碩士學位,好在想出來了,端戴有3個貢獻了,而學分不夠,那就申請撤銷這個碩士學位,這樣就可以申請端戴學位,這是可以的。
端戴生算工作年資的方式,就是去公司打卡的時數,每8小時算一天,一年是工作250天,一年是2000小時,用這樣去算要有4000小時以上,就是這樣。國際標準工時,指的是一天工作8小時,一年工作250天,也就是一年工作2000小時。臺灣現在的假日和國定假日扣除掉,一年是工作249天,這是臺灣現在的標準工作天。
我訂的端戴標準,其實是三個普通問題可以抵一個困難問題或提出一個不存在的新東西。端戴生真的提出一個困難問題的解法或提出一個不存在有用的新東西,那可能要跟公司談一下,真的可以考慮轉碩士生逕讀博士學位,這是唯一的方向。普通問題有比較難的,真的是大家都認為可以一個抵二個,那就是一大一小的普通問題,這樣也可以當作是三個貢獻。普通問題真的是特別難,不過還不算是困難問題,那可以考慮一個特別難的普通問題折抵三個貢獻,這樣也是端戴學位的標準。端戴生提出有用不存在的新東西,那就是先轉碩再逕讀。我不是20個端戴,我真的是62個博士。醫學,有人提出這樣是不對的,應該要那樣才對,這就不是在改,這是新東西的觀念。
端戴易學,轉碩攻博,下修學士,或論學碩,無礙不繼矣。這段,就是端戴要換學制,改當碩士生,或轉碩士生逕讀博士學位,我改成直接叫攻博,還有要改當大學生,這樣不用複習高中職課程考大學升學考試,或是要換成幾個碩士或學士,這些都不影響不繼續讀下去。疑難擇定數額,視加權達數與否。這個是所有的疑難問題,都挑選定數字,這都是要避免問題稍微簡單一點點或稍微難一點點這種很計較的問題,那麼要看這種加減一點點的加權數字合起來算有沒有達到3以上。
基本上,公司的專業實務,可以都用下午3點到公司報到,可以教東西,之後加班到晚上,這樣就可以大幅度提升工作時數,又不會佔用太多學生的課程時間。早上工作是重點的公司,那就是早上8點前到公司,可能教一教上班到中午12點,下午再趕回大學,這樣或許是比較合宜的方式。
以後有密集授課,這樣就比較容易換題目,當然要以自己的指導教授為主,否則會變成是在換指導教授。其實,貢獻要3﹒0以上,或許挑了3個小題目,已經有2點多了,你真正的端戴論文是寫一個0點幾的小題目,這樣不是不可以,就是人家會想要確認你是不是有3﹒0以上。也就是說,真的有可能接受其他教授的指導解出其他的小題目。我認為,可能要寫在一起,那很有可能是4個彼此沒關係的題目。指導教授要有一個是主要的指導教授,其他是協助指導的指導教授。4個不相關的題目,至少要寫一百多頁到二百多頁,真的不是故意要湊頁數的,真的要寫這麼多頁,寫英文的也是要寫這麼多頁,真的讀12年,其實這樣還寫太少頁。讀12年,要湊頁數的,那麼所有相關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或是有什麼學術界建立的學說、假說、猜想,都可以引用的很仔細寫在端戴論文內,這種湊頁數的寫法,可能有500頁以上。
端戴課程要求專業課廿四門,其實修課是相當寬廣的。有些系所,講究的是修課的課程名稱都是很專業的概念,這樣就是缺乏觸類旁通的理念。以我自己的專學碩博,我都是修課比較廣,各子領域的主要科目都有修過,這就是我的理念。22歲-34歲,其實年紀沒有很大,以臺灣來說,不到30歲,其實還沒有機會真正的做事。我訂35歲是接大工程的開始(公務員),這樣可以做過2個大型公共工程的全部過程,還可能再帶下一批35歲開始的人。端戴,其實不是公務員,我以業界的公司來說,30歲以上是起點,34歲是很恰當的年紀。12年,就是24個學期,相當於1學期1門課,這樣是很輕的課業負擔。
大家都會跟我比貢獻,學士1個,碩士5個,那個有效區域的名詞跟我的程式合在一起當1個,總共6個,我訂了一個中間的頭銜,叫做端戴,就是累積達到3個,也就是學士之後又搞了2個,就是端戴。端戴是什麼意思啊?畢業典禮,都是有戴學位帽,我沒有參加碩士的畢業典禮,我只有參加學士的畢業典禮。這個端戴,這個等級是可以戴帽子的等級,不過實際上沒有典禮,只是個頭銜,就是把帽子端出來讓這個人戴上去,這就是端戴的意思。學士、碩士、博士,這是學位名稱,端戴不是X士,就叫端戴2個字,就是一種介於學士和碩士之間的頭銜,實際使用在電腦系統內,真的顯示端戴,這樣人家才知道這個人是XX大學XX系XX組端戴學位。
畢業典禮前一小時,大家聚集到指定地點領取學位服和學位帽,例如:「這是你的學位服,你是沒有學位帽的,在這裡簽名。」這樣看似不公平的對待,其實是可以避免忌妒導致無法預期的問題。應徵工作的履歷表,在網頁表格勾選當年畢業典禮有戴學位帽。畢業的,有人有戴學位帽,有人沒戴學位帽,有人當年沒有應屆畢業,有人是非應屆的一起畢業。好學校畢業的,只要強調當年是沒有戴帽子的,這樣就不會忌妒了。畢業沒有戴帽子的,絕對不會謊稱自己有戴帽子。畢業有戴帽子的,要不要使用戴帽子的頭銜,這是可以自由決定的,或是年紀比較大時,才使用戴帽子的頭銜,都是薪水的考量,這是可以的。
誰知道你當年有沒有戴帽子啊?電腦系統要可以顯示有沒有戴帽子,或是打電話去大學問有沒有戴帽子的資格。你當年是有戴帽子的,你用沒有戴帽子的條件在應徵工作,你真的做工作表現的很好,人家不相信你當年是沒戴帽子的,就是要查清楚有沒有戴帽子。查到你有戴帽子,你就承認你有戴帽子,這也顯示人家肯定你用有戴帽子的條件在做工作是不受質疑的,那麼你就用有戴帽子的條件在做工作是沒有問題的。你當年真的是沒有戴帽子的,在這種情況下,這表示你的工作表現的很好,大家肯定你的專業和能力,就是這樣而已。
對公司來說,可以在網站公告公司有幾個戴帽子的,這樣也比較不會排擠戴帽子的,總是要有幾個人在掛數字的。公司內部有排擠戴帽子的,老闆或主管可以告知:「我們公司沒有幾個戴帽子的,這樣不好拿案子,XXX是公司極少數有戴帽子的,公司需要他掛數字給人家看,不要排擠他。」學歷好沒有戴帽子,這是什麼邏輯?例如,「XXX是臺大畢業的,不過他又不是戴帽子的,只是個學歷而已,沒什麼了不起。」這樣沒戴帽子的,其實學歷好是可以混一輩子的。無剽竊是徵兵問題,並不是戴帽子這一套。無剽竊,可以區分為戴帽子無剽竊和沒戴帽子無剽竊,這個觀念上是不一樣的,都是要回到聲望的問題。
對公司來說,公司不知道你是不是無剽竊,公司只知道你是不是戴帽子的,而公司需要戴帽子掛數字讓大家覺得他們是素質高的公司,這樣才好拿案子。無剽竊和有沒有戴帽子,其實沒有什麼關係。無剽竊不論是否有戴帽子,以下是一個例子。
XXX,我們已經跟你約談2次了,我們是調查局官員,過去15年來,我們都有在調查你的聲望,你在六個直轄市都有2位數的聲望,你在地方縣市也有部分縣市聲望偏高,你的全國聲望已經達到26。在我們的調查報告裡,我們認為,你在A事件(停車事件),有百分之65的可能性會形成國家,你在臺北市的聲望是32,僅剩1年就達到臨界值,你必須賣掉你的房子搬去其他地方,最低聲望的直轄市是高雄剩5年就達到臨界值,我們建議你改當政治人物。在A事件方面,我們已經跟你的委任律師談過了,我們希望你可以接受我們的解決方案。
A事件可能沒什麼,不過就是一個叫A事件的事情,就有可能是形成國家真正的原因。不過,A事件不解決,其實就談不下去。法律問題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性,不好停車導致的停車糾紛,也有可能是想要換掉整個停車架構,這都是形成國家的可能原因。只要是無剽竊,而且是聲望高,還有某個A事件,這樣就是形成國家的原因。美國歷史記載,美國是一個茶葉買賣問題形成的國家。有問題要反應,這就是避免A事件變成國家的方法。
學位儀式有撥穗這個動作,這是我想出有沒有戴帽子的制度的起源,也就是一定要戴帽子,才可以撥穗。撥穗,其實是一個代表人,全體畢業生並沒有一一撥穗,也就是這個儀式不能強調人人都要撥穗,我就想出了不是人人戴帽子的制度。端戴,一定是設在全國重點大學,絕對是這樣。端戴要發的出去,絕對是全國重點大學在發的,也就是教育部不用刻意公布全國重點大學是哪些大學,只要查一下各校有沒有發出端戴這個學位,就知道哪些大學是全國重點大學。端代不是博士學位,我是為了要讓這個學位有意義,真的是研究名稱要怎麼取,端戴是最好的名稱,其意義就是全國重點大學才會發出端戴這個學位。
大學的全校學生要是3萬人,今年發出1500個端戴,這表示每10000個學生有500個端戴,要這樣比較數字。端戴學位,就是指戴帽子的人,不用為了有沒有戴帽子查個老半天的,因為這個學位一定是戴帽子的人。美國有MS/PhD,這是一種課程,那麼,這種應該叫「端碩課程」。大多數人,應該都是拿碩士學位,極少數人才是拿端戴學位,不過這兩個在職場都有在使用,因為上過的課程可以說一模一樣。本來的學碩博,真的要各1個貢獻,總數是3個貢獻,也就是端戴學位是本來的博士學位概念。
所有的人都要用我當標準,學碩博都是跟我比高下,那麼我有必要訂一個現在標準的博士學位,這就是端戴學位。端戴是我想很久的名詞,絕對可以用文言文寫在朝代正史內,端戴。學位,就是要有貢獻,每個學位至少都要有1個貢獻,學碩博要有3個貢獻,端戴就是3個貢獻。此外,我認為大學程度很難取得學位,而沒有大學畢業的程度很難取得任一級的學位,也就是我認為端戴最佳的位置,就是讓大家都以為這是一個比學士高和比碩士低的學位。
黃慶民教育學制,就是大學畢業後進入研究所,然後可以取得學碩博任一個等級的學位,這就是用端戴學位來實際運作。端戴就是本來的博士,貢獻三個就是三個,不能改,只有一個或二個貢獻,不符合新的學碩,因而一定要三個才可以發端戴,沒有學端之間的學位。學士學位是大學階段,不是研究所,現在的制度是大學在發學士學位,端戴是研究所,端戴也是跟大家一樣一起上課。大學畢業,真的讀半年就累積有三個貢獻,這樣也不算太快,因為約翰.馮紐曼真的是大學畢業再讀半年就獲得博士學位,這樣獲得端戴學位不算太快。
端戴,貢獻提高到5件,就是考慮電腦程式的貢獻,還有大家會覺得發明名詞沒什麼,總數提高到5件。
端戴,發音有大和強的感覺。博士是懂很多懂很廣的讀書人,端戴是端出來戴學位帽,博士就是懂得很多,最接近的英文字是Comprehevsive,端戴有強大的感覺,最接近的英文字是Powerful。舉例來說,我考的執照很多又很雜,什麼都要懂,什麼都要知道,我幾乎全做過了,這是博士的感覺。我要是結構組的端戴,我懂建築結構,我覺得我不只是要懂高的,我也要懂矮的,尤其是地下結構也要懂,我也要懂橋樑結構,我可能要懂RC橋,我也得懂預力橋,我還要懂鋼橋、懸索橋,我還得懂雜項結構,RC結構,SS結構,SRC結構,甚至於木結構搞出來了,也懂木結構,磚結構也懂,加強磚造結構也懂,屋頂加裝的附屬結構也得懂,總之,全部的結構都懂都知道,這就是端戴的路線。國外的博士,指的是只懂研究的題目的全部,不過實際上要考這個要考那個,其實是Comprehevsive的概念,我提出的端戴,其實是Powerful的概念,不一樣的博士。
大地組的端戴,反而比較簡單,就是土力、基礎、工程地質、岩力,四本讀一讀,出去全部做過一次,這樣就可以了,大地組比較簡單是這樣。水利組的端戴,其實也很簡單,流體力學是流體靜力學,伯努利方程式會算各種液壓,水文學是真的比較廣,水文學500題那本還不太夠,水文學是真的比較廣,工程數學幾乎沒幾樣是真的要算的,水利組的不會算工程數學,這就是事實。水工結構很廣,河堤和海堤是基本的,還要考慮農田水利,我覺得水利端戴比大地端戴還要廣還要難一點。U型溝和矩形溝,算潤周,n值的範圍值一直都是問題,溢流堰,側溢流堰,水庫法,三角歷線,算集流時間,排水計畫是最基本的,算山區的是不一樣的,還有海埔新生地,填海造陸,水工是真的比較廣。
美國的PE把測量獨立切成一塊,美國認為測量不是土木,因而土木就是結構大地水利,水保納入水利。除三種端戴,測量端戴,其實我也可以。結構端戴,一年蓋一棟,一年蓋一座,真的是設計和施工,都不是做不完的,沒有很多。結構大地水利,都是一年做一樣,一定做的完。講我要讀博士,聽起來很高,講我要讀端戴,聽起來普通,因而公司可以配合調動職務。交通組都做過就可以了,不用提臺高祖國家建設計畫這種東西。營管組,也是做過就可以了,不過都要蓋過要蓋很久,營管端戴可能年紀要比較大。躬踐大聖,不一定要讀端戴。我剛剛講的全部,我有些沒有做過,我要全部做過,我做到60歲還沒做完。
端戴的英文造字,國內的姓名是WG,就是外交部在用的,不過國內在一般中文用字是用國語二式。端是Duan,戴是dai,端戴是Duandai。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也都是Duandai,我要研究一下是否調整英文字母用字。端戴,我確定英文造字,就是採用Duandai。學位名稱,是否採用Duandai of Science。用字考慮文學院和社會科學院,其實不能用科學這個英文字。不過,美國的教育學碩士,也是用Science,那麼應該要用Science。這是英文寫法,拉丁文是把這個字放前面,那就是Scientific Duandai,縮寫用ScD,還沒有人用過。我覺得這樣不太好,用DS比較簡單,我認為,仍然要有現在學制的碩、博士,就是畢業時還不會做工作,真的是這樣。
我大學畢業時,我就達到博士學位的程度,我講的是真的學位程度,不是念什麼學位的問題。我是碩士畢業時,我是8個博士學位的程度,連同學士學位是10個博士學位的程度,我是用這樣的程度出社會找工作。各種業界的專業技術,確實是學就會,不過得花時間學,也會有一些經驗,這些是要花時間的地方,都是現在的學制忽略的問題,不過現在的學制仍然有必要。我在2011年05月底以前,我就把結構可靠度的係數和程式碼,都寫出來了,我等於是從2010年08月31日入學以後,我一直在做博士學位答辯,我從來沒有在講什麼專業要跟經驗有關係,以後有端戴學位,業界不用考碩、博士生,真的不用經驗。端戴,不是躬踐大聖的選擇對象,這樣才不會有選人的問題。端戴,就是躬踐大聖,一種用教育方式產生的躬踐大聖。經由選拔產生的躬踐大聖,不一定要有5個具體對世貢獻。
某人:「我身體不舒服,我要請個假,我下午要去看端戴。」中文也可以使用英文的概念,就是博士和醫師搞不清楚,端戴也可以冠姓氏,例如,陳端戴,李端戴,吳端戴。這是可以發展的路線,就是端戴跟醫師搞不清楚,也是可以的。Duandai of Science。
端戴,一定是指拆分專業的小領域,這是只會一樣,例如,Duandai of Science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這是我發明的學歷寫法(跟英國和美國確認這種寫法的發明人),現在的學歷都不這樣寫英文,縮寫是D.S. Structural at NTU。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Mathematic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2010
Master of Science in Civil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2004
Bachelor of Science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002
Ph.D. Math at Tsinghua in 2010
M.S. Civil at NTU in 2004
B.S. Constr. at NTUST in 2002
我要統一學歷寫法,世界各國的大學教授,統一採用我的英文學歷寫法,這樣學生就會用這種學歷寫法,我的發明都是不用錢的。Math是原用字的縮寫,Civil是不跟工程用字的縮寫,Constr﹒就是一種打點的縮寫,at是指校園的用字,in是加年代,縮寫真的是寫到最短的寫法。
每年要錄取多少端戴生?這個問題,應該說碩士生和端戴生是共用名額,因而實際上並沒有增加總額管制的學生數。端戴生不是跟博士生共用名額,端戴生真的是和碩士生共用名額,實際要招收多少端戴生由各校決定。碩士生應會比較快畢業,而碩士接著攻讀博士學位,獲得端戴學位也是接著讀博士學位。端戴生不是單純做工作的觀念,而是要有人帶著做過所有的工作,之後才有可能是在做工作累積經驗。照理說,端戴生在接受帶著做過所有的工作後,應該要專心做研究搞定要有5個貢獻,在獲得端戴學位後再找工作累積經驗。國內缺乏某種案件,可以外派去國外做工作學習端戴需要懂得工作。業界會有不願意教的問題,這樣就會變成端戴只懂一種工作,這或許是最有可能的運作模式。我不是用學生的身分在做工作,我是用全職在做工作和全力以赴的態度在做工作,這都跟我提出的端戴生有不一樣的運作觀念。
端戴生,只有一種工作經驗,這是對於畢業額外的要求。端戴生只要求5個貢獻,跟碩士生要求10個貢獻不一樣,端戴生的位階比較低是確定的。業界都是全職工作者,才願意教導讓你去做工作。端戴生,除了校內的修課要達到畢業學分數,實際配合教工作的公司只有一家,做過全部的工作就可以開始做研究。端戴生畢業後,其實就是到這家公司工作,因而會有至少要待多久的問題。照理說,端戴生在畢業後,就是要待一輩子,否則端戴生制度會有問題。業界要素質好的人才,不是要找掛學位的人,因而端戴生的錄取是大學做決定。我想出來的這個端戴制度,不管招生量是不是會很低,我認為端戴制度會一直存在。
大學決定錄取誰,大學決定畢業標準,這樣就是符合這間大學的素質,很重要,超級重要。業界配合教導全部的工作專業,畢業後到這家公司做工作待一輩子。
考選,就是考試和口試,口試不是不公平的觀念,而是汰除不符合的人選。我當年的臺大入學考試,我的口試成績是76分,我的口試分數是在錄取的4人以外,至少有4人比我高分,我是老師不要的人選。總之,口試是有點運氣,不過要汰除不符合的人選。不炫耀,要待一輩子。不炫耀,大多數的玩法是玩不起來的,怎樣就是搞不起來,我就是這種個性的人,幾乎都是走遣散這條路。端戴制度,其實公司的人都會認為,端戴是我們教出來的,要學的我們就教,我們跟教出端戴是同一批人,不要忌妒,這樣就不會忌妒了。大多數的人,其實都是忌妒有工作,只要繼續在工作,就會忌妒,真的要願意待一輩子,薪水要有公司的公定標準,這樣就沒有問題了。想要提高聲望,這跟炫耀無關,有想要提高聲望,也是儘量不影響到公司為主。教專業技術,不能有教錯的問題,正確的,沒有爭議的,才可以教,沒有學理或理論的基礎,那就要強調是一種做事的慣例,沒有學理或理論的基礎。這種沒有學理或理論基礎的做事方法,也可以研究一下有沒有學理或理論的基礎的做法,這也值得研究。
臺灣的小公司流動率高,跟不願意給放假有關係,其次是忌妒往往會想要把整間公司都換掉換成另一批人來上班。那麼,小公司就一定會有維持公司技術的最少人力,這些人其實是公司的合夥人,就是把整間公司需要的技術人力全部用教的教出來,這些教出來的人力就可以繼續上班,這就是大多數小公司的運作模式。端戴待的是大公司,不可能是小公司,都要待一輩子,絕對可以是維持公司技術的最低人力。國內的技術傳播方式,其實都是用教的教出來,然後整間公司都遣散掉要換另一批人來上班,這就是臺灣的技術傳播方式,這樣是一種不穩定的運作模式。端戴,絕對是維持技術的基本人力,而且不會離職是很穩定的運作方式。
端戴,其實是一種用教育的培養方式產生的躬踐大聖,跟用選拔產生的躬踐大聖不一樣,端戴是用學歷替代頭銜,躬踐大聖是實際的頭銜冠在選拔產生的人。端戴和躬踐大聖,都是國家元首的適當人選,絕對不會有找不到人的問題。現在,大多數的國家元首和部會首長,其實都跟教授的職業有關係,也就是至聖先師可以擔任這些職位,現在,就是多了端戴和躬踐大聖可以擔任這些職位。沒有政務官可以當了,那就是回到本來的公司繼續上班。其實,要有人找去當政務官,才會當政務官或參加選舉,否則應該是不會去當這種職位。端戴來自技職體系的比例會比較高,因而可能要比較高比例的挑選高教體系的當躬踐大聖。無論端戴和躬踐大聖,都不是當老師的職業。端戴和躬踐大聖要是當老師,將會有兩邊都拿的問題,這樣引發的社會問題會很嚴重,端戴和躬踐大聖不是當老師的職業。當家教是一次教一個人,而且當家教不會得獎的,當家教影響比較小,也儘量不要當家教。我要拿數學博士,我當家教是我必須要教過書的邏輯,而且順便再複習國小數學、國中數學、高中數學、高職數學、高職工程力學、大學微積分,我就教這些,我全教是在複習數學和工程力學。端戴,一次最多可以報考3家公司,這樣已經報考很多家了,不適合用聯考再選填志願的觀念,而且出考題要真的不一樣的考卷。公司不能看考卷,教授依據公司的專業程度高低來出題,應該是這樣。教授出題的方向,就是每家公司實際用到的是什麼理論什麼原理,還有實際用到是什麼工程數學,還有就是研究要做的可能方向會用到的所有理論、原理和數學。
這家公司愛考卡氏定理,那家公司愛考虛功法,這家愛考微分方程,那家愛考向量,每家公司愛考方向都是教授決定的,從出題到評分和最終確定放榜名單,都是教授在決定,跟公司沒有關係。之後,就是找指導教授,題目要看是哪一家公司,所有可以的研究方向都列出來,那麼要挑題目要找一下資料,要跟指導教授確認做這種題目或那種題目,之後是給定關鍵字和國際期刊論文或國際研討會論文,還有每學期要選修哪些課的討論,這就開始了。此外,端戴生會跟公司開始聯繫,就是修課以外和做研究以外的所有時間,都是去這家公司報到,一定會有教完這個,那麼這些全部都讓你做,類似這樣,就是一樣一樣做到全部要求的項目都會了,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確認過你符合他們的標準,就是這樣。做研究跟碩士生沒有差別,要會使用電子期刊資料庫,要會找電子期刊的論文,要會找國際研討會的論文,要知道圖書館經常找的區域的圖書館編碼和書籍擺放的位置,公開閱覽的紙本期刊的現刊是擺在哪裡,要知道圖書館不得借閱的參考書擺在哪裡,還有要知道什麼是圖書館的微縮片,圖書館集中擺放的碩博士論文是擺在哪裡,有些圖書館有密集書庫是怎麼按按鈕的,國家圖書館去一趟知道全部的功能,這些都會了,那真的是花時間搞出3個貢獻(含學士論文的貢獻)。力士教育的任何實務,都是有補習班或正式課程的運作模式,端戴教育是報考某家公司,由某家公司來教導實務的專業。
端戴和躬踐大聖,我又改變不能當老師的規定,只要身分不同時存在就可以了。此外,當學生的意義,就是在學東西,這兩種人,只要停止學東西,就可以當老師,又要當學生或又要學東西,就要停止當老師。要重新當學生或要學東西,就要完全停止領老師的薪水,這樣整個社會就幾乎不會有這方面的忌妒了。這個人是安排以後要當老師的,這種話應該要禁止。家教,必須是想要賺錢的觀念,不管家教的實際目的是什麼,家教必須是社會上在做工作的人,或是目前是在當老師的人。當家教要是自己的收入不夠高,只要是這種運作觀念,而不是有同時在當學生,這樣就不會有忌妒的問題。當學生,一定是為了某個學位或某個學歷,而且沒拿到紙本也可以掛學歷,否則就是完全不能使用正在讀的學歷,要完全禁止掛學歷。在學習業界的執照課程,本身有老師的身分,就要停止領老師的薪水,否則就不要用這張執照。舉例來說,老師要上寒、暑假的進修課程,就是不能領薪水,因為這是重新當學生。大學生不能當家教,不過可以領教育部助學金、科技部計畫、校內的各種金費。大學生當家教是在比較學歷,而且也是在比較高教體系和技職體系,大學生當家教會有社會忌妒的問題。忌妒的是什麼?忌妒學生在領老師的薪水。在社會上工作的人,或是本身是某學校的老師,這樣的身分在當家教,就不會有學生在領老師的薪水的觀念。大學生可不可以做補習班櫃台的工作?可以。櫃台,不是學生在領老師的薪水,這樣比較不會忌妒。學生做社會上打工高薪的工作,這不是學生在領老師的薪水,不會這樣忌妒。打工領高薪的,不忌妒是什麼原因?當學生可以領老師的薪水,忌妒的是學生的學歷好才可以領到老師的薪水,這是在忌妒學歷。打工領高薪,並不是在忌妒身分。薪水領幾十萬的人,大家忌妒的是能力,只要不是在忌妒學歷,基本上,就不是學生和老師身分同時存在的問題,這種是一般忌妒問題。忌妒學歷引發的社問題,其實往往無法理解,因而學生和老師的身分不同時存在。
全球影響我的是我的博士學位,其實沒有影響到我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因而學士和碩士是照原來的標準。那麼,學士和碩士,應該都是1個貢獻就可以了,那麼端戴其實是在碩博之間。不過,以學位來說,不應該重視實務,甚至於可以說不應該偏重實務,因而我認為端戴是比較低的學位。端戴是「我的學碩之間」,博士是我的學士程度。
端戴和碩士,這個應該要有個比例,我想一下。某公司的端戴生,招好幾個都沒有畢業,其實就不能繼續招收新生,就是要有畢業才有人進來。臺灣大多數教授是美國博士,都是有二年兵役,幾乎都是32歲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在當兵時,其實是允許帶書在操兵以外的時間讀書的,這2年又算工作經驗。我認為,專業實務濃縮很扎實的學習,應該要控制在2年,不過實際上可能很多年才學起來,這是一種半工半讀的概念。我訂12分之一是端戴生,也就是端碩招生12人,其中1人是端戴生。碩士生很厲害的,一年就要給畢業,照標準碩士學制1~4年,真的是一年就畢業,這樣的人,一定會覺得碩士沒什麼,絕對會去留學,最優秀的,都應該去留學。端戴生,一學期以2門3學分的專業課為例,剛進來是4門課,連上3年,就是24門課,也就是72學分,之後想要再上,那就繼續上課,否則標準畢業學分是72學分。24門課,該有實驗課的,都要有,包括國家實驗室的實驗課,全都是包括在內。端戴生可以選修外系的大學生課程,就是編號B類的課程當端戴生的24門課,本系的B類大學生課程,這樣當端戴生的24門課要有不只一、二位教授同意。現在的大學生畢業標準,大多數是採用128學分,其實可以再降一些,128+72=200,也就是端戴生的課程量是200學分,我的總修課扣除高職的標準課程,我的專學碩博是174學分。
端戴生等於是把博士要選修的課程全部都上過了,只要做筆記做得仔細,其實就是帶到留學國家重讀一次而已,絕對可以在5年內拿到標準1個貢獻的博士學位。APA引用格式,這個叫圖書館開課,都是3小時講完,要考試。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及書籍,找資料,圖書館開課,3小時講完,要考試。優秀的碩士生,一年就發碩士學位,這樣的人會想要留學。6、7月是錄取和報到,到翌年4月初做簡報,做簡報時,碩士論文初稿是已經寫出來了,快的話也要2個月才寫的出來,做研究的時間有半年以上,絕對是符合做研究的最低標準年限,半年。學士是1個貢獻,碩士是1個貢獻,博士有1個貢獻的,也有跟我比的。做研究,快的話,就是一、二個月就搞出來,真的是很快做出成果是一、二個月。國際上當客座教授或交換學生,幾乎都是半年或一年,半年,其實就可以搞出東西了。博士,最快走半年的路線,因為博士很多人要擋,真的是維持半年拿博士學位是最快的標準。碩士生是花一年讀完的,碩士生課程學分要修完,我的原則,就是人家真的不會質疑一年的碩士學位。全系的學生都要知道有很快的碩士生,真的符合大家同意的標準,真的是一年讀完碩士學位。碩士生的修課,有可能出國留學的,就要考慮修課有一半是跟國外的博士生課程重疊的,這樣課業的負擔量就可以降低。我認為,一年的碩士學位不會做低階工作,因而一年可以讀完碩士學位的組,要集體討論一下。我想過後,我覺得不要這樣限制,凡是優秀的,都儘量一年畢業,這是留學的考量,各系所組都有人要去留學。碩士生只花一年讀完的,博士也會比較快,那麼研究領域或研究專業就會比較少,因而這樣就要去找博士後研究增加研究領域。
端戴生讀不下去,可以轉碩士生,再用碩士生逕讀博士學位,這個路線很特殊,基本上,這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家那家公司為什麼要花很多時間和金錢訓練你啊?技術,不是你願意花錢買,人家就願意教你的,一定要有這種觀念。這種問題,涉及到簽約的問題。端戴生,真的是一輩子待在這家公司,取得端戴學位後要讀博士,基本上,這家公司也要知道,都是這樣的。技術大多數是找工作上班的時候教的,那也得換很多份工作,真的做過很多份工作,才可以具備一大堆技術,否則跟端戴配合的公司,人家是不願意從頭教你的,又可能讓你領到一些薪水,真的是不可能。
端戴生,就是念書的時候知道自己是端戴生,碩士生,就是念書的時候知道自己是碩士生,博士生,就是念書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博士生。念書時,除非有轉到其他學制,否則自己是什麼身分是確定的,念書的身分影響自己最終是念什麼學位,否則就是要轉過去。學士生、碩士生、博士生,都跟公司沒有關係,端戴生,跟公司有關係,端戴生已經不是端戴生了,那就是自己在念了,端戴生念失敗的問題,就是在這家公司當員工,應該都可以轉碩士生取得碩士學位。躬踐大聖,就是高教體系靠自己的摸索,做過很多份工作才取得一大堆技術,要這樣,而且還要知道做工作的先後順序。沒有端戴的小領域,絕對可以有躬踐大聖,或許幾個小領域共用躬踐大聖的名額,應該是這樣。保險、銀行、證券,這三個小領域,就有一大堆符合躬踐大聖的人選,真的有一大堆,東西其實挺多的,不過真的有一大堆符合的人選,就是什麼都做過的人,講話要有點學術感,這是很重要的門檻。全都做過有點難,全懂比較有可能。這三個小領域,就是沒有端戴的領域,他們有躬踐大聖,大領域會同時有端戴和躬踐大聖。被選為躬踐大聖,這個頭銜就是要當恢復技術的人。搞不清楚身分,提出來就是博士學位,這是黃慶民教育學制的原始構想,這套我也有,應該說這套也是我的。搞得清楚是端戴生這種觀念,什麼身分就是讀什麼學位。
博士生讀不下去,申請轉為碩士生,博士生的修課選分比較少,碩士生的修課學分比較多,那就補個二門課,應該就可以了。博士生讀失敗,就是可以拿碩士學位是有問題的,碩士生讀失敗,就是可以拿學士學位也是有問題的。博士生考進來,可不可以申請改當碩士生,這其實需要法律作規定。碩士生考進來,可不可以申請改當學士生,這其實需要法律作規定。
下一個問題,就是端戴生只搞出2個貢獻,一直搞不出第三個,真的讀不下去了,或許可以改申請改當2個組的碩士生,就是2次碩士學位口試取得2個碩士學位。這個真的要申請,專業課程對不起來,那要補修幾門課,確實就是2個碩士學位。端戴生真的是每學期都堅持修課,才不會有白繳學費的問題,那麼超修的學分量,或許可以申請學士生改拿學士學位。十幾年,學分量真的修太多了,同時申請當學士生和當碩士生,並取得1個學士學位和2個碩士學位,這也是有可能的。端戴生可能還沒畢業,就把部分學分拿去申請碩士學位,這也是可能的,不過這個要跟指導教授討論。倘若已經申請取得1個碩士學位,好在想出來了,端戴有3個貢獻了,而學分不夠,那就申請撤銷這個碩士學位,這樣就可以申請端戴學位,這是可以的。
端戴生算工作年資的方式,就是去公司打卡的時數,每8小時算一天,一年是工作250天,一年是2000小時,用這樣去算要有4000小時以上,就是這樣。國際標準工時,指的是一天工作8小時,一年工作250天,也就是一年工作2000小時。臺灣現在的假日和國定假日扣除掉,一年是工作249天,這是臺灣現在的標準工作天。
我訂的端戴標準,其實是三個普通問題可以抵一個困難問題或提出一個不存在的新東西。端戴生真的提出一個困難問題的解法或提出一個不存在有用的新東西,那可能要跟公司談一下,真的可以考慮轉碩士生逕讀博士學位,這是唯一的方向。普通問題有比較難的,真的是大家都認為可以一個抵二個,那就是一大一小的普通問題,這樣也可以當作是三個貢獻。普通問題真的是特別難,不過還不算是困難問題,那可以考慮一個特別難的普通問題折抵三個貢獻,這樣也是端戴學位的標準。端戴生提出有用不存在的新東西,那就是先轉碩再逕讀。我不是20個端戴,我真的是62個博士。醫學,有人提出這樣是不對的,應該要那樣才對,這就不是在改,這是新東西的觀念。
端戴易學,轉碩攻博,下修學士,或論學碩,無礙不繼矣。這段,就是端戴要換學制,改當碩士生,或轉碩士生逕讀博士學位,我改成直接叫攻博,還有要改當大學生,這樣不用複習高中職課程考大學升學考試,或是要換成幾個碩士或學士,這些都不影響不繼續讀下去。疑難擇定數額,視加權達數與否。這個是所有的疑難問題,都挑選定數字,這都是要避免問題稍微簡單一點點或稍微難一點點這種很計較的問題,那麼要看這種加減一點點的加權數字合起來算有沒有達到3以上。
基本上,公司的專業實務,可以都用下午3點到公司報到,可以教東西,之後加班到晚上,這樣就可以大幅度提升工作時數,又不會佔用太多學生的課程時間。早上工作是重點的公司,那就是早上8點前到公司,可能教一教上班到中午12點,下午再趕回大學,這樣或許是比較合宜的方式。
以後有密集授課,這樣就比較容易換題目,當然要以自己的指導教授為主,否則會變成是在換指導教授。其實,貢獻要3﹒0以上,或許挑了3個小題目,已經有2點多了,你真正的端戴論文是寫一個0點幾的小題目,這樣不是不可以,就是人家會想要確認你是不是有3﹒0以上。也就是說,真的有可能接受其他教授的指導解出其他的小題目。我認為,可能要寫在一起,那很有可能是4個彼此沒關係的題目。指導教授要有一個是主要的指導教授,其他是協助指導的指導教授。4個不相關的題目,至少要寫一百多頁到二百多頁,真的不是故意要湊頁數的,真的要寫這麼多頁,寫英文的也是要寫這麼多頁,真的讀12年,其實這樣還寫太少頁。讀12年,要湊頁數的,那麼所有相關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或是有什麼學術界建立的學說、假說、猜想,都可以引用的很仔細寫在端戴論文內,這種湊頁數的寫法,可能有500頁以上。
端戴課程要求專業課廿四門,其實修課是相當寬廣的。有些系所,講究的是修課的課程名稱都是很專業的概念,這樣就是缺乏觸類旁通的理念。以我自己的專學碩博,我都是修課比較廣,各子領域的主要科目都有修過,這就是我的理念。22歲-34歲,其實年紀沒有很大,以臺灣來說,不到30歲,其實還沒有機會真正的做事。我訂35歲是接大工程的開始(公務員),這樣可以做過2個大型公共工程的全部過程,還可能再帶下一批35歲開始的人。端戴,其實不是公務員,我以業界的公司來說,30歲以上是起點,34歲是很恰當的年紀。12年,就是24個學期,相當於1學期1門課,這樣是很輕的課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