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國文課有一篇叫愚公移山,這就是臺灣有考慮把山給移掉變平原,我小時候的一座山被夷為平地是真的,有可能拿去當原土回填的用途。丘陵地,就是高高低低的,這比較有可能搞愚公移山,真的要把真的山移掉是不太容易的,我講的這座夷為平地的山在本來的臺中縣。山貓和怪手的人力太多,或許國家真的計畫要把西部完全變成平原。在我寫的臺高祖裡,丘陵,就是凹凸不平,真的是控制很好的平均高程座標,其實也不會有淹水的問題,愚公移山不是不可行。我查網路上的資料,愚公移山是國中國文課的第五冊第九課,第幾課不是重點,第五冊,這表示這一定要考,而且是最高年級才教,這是要避免太早教會忘記,尤其山貓和怪手的司機大多數是低學歷的,真的是這樣。永遠做不完的工作,就是土方工程,大地工程要搞的擋土牆或地錨工法,都還不是真正的方向,真正的方向是土方工程。隨便一個大型公共工程,土方工程都是半年以上。在中央山脈夷為平地以前,中部橫貫鐵路,應該可以用一千年,這不是問題。臺高祖,一定要擺在最高年級的上學期,其實是一模一樣的意思,這不僅要考,而且這是基本常識。愚公移山,應該優先考慮丘陵地,還有低窪地區的都市更新,這樣比較有意義,其次是新市鎮或土地開發的原土回填。淹水問題,應該優先考量在低窪地區的都市更新,整個原土回填的平均高程座標訂的好,就不會有淹水問題。否則,改天都是臺高祖式建築,不過每棟都要走幾步台階上去嗎?大家不都是宮殿式建築,民用建築的臺高祖式建築,沒有台階,這是考慮到淹水問題。那座山,真的本來是我祖父或曾祖父的山,應該說我的祖先有山的所有權,似乎是賣給開發商夷為平地了。至於,我是怎麼會有日本血統,我就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挖隧道,就表示那個地方幾百年內,可能還無法夷為平地,這樣才考慮挖隧道。
107土技的大地工程學第4題,就是在算填海造地的一個500公頃的人工島,這個題目這樣出題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這不是一般的題目。基本上,臺灣東部有海溝,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界處,這裡在海岸線外形成海溝,水下很深,我記得有10公里的深度(這是我以前看影片的數據),人工島不可能蓋在東岸的海邊。臺灣西部是大陸棚海域,水下只有200米的深度(這個是以前看資料的數據),填海造地,一定在臺灣西岸。兩邊要是顛倒的地理條件,那麼就是蓋在臺灣東岸了,其實蓋在哪裡也是可以寫一篇的,要蓋在臺灣西岸。繼續解釋這個論點,要蓋在臺灣西岸的哪裡?蓋在港口的前面,就像高雄有旗津海岸一樣,要蓋一個像是旗津海岸的狹長型人工島,這樣最有意義,絕對不是一個方方正正的人工島。高雄港有旗津,安平港很小,雖然這是天津條約開港的港口,不過安平港太小了。臺中港不算小,不過臺中港發展很穩定了,最好的選點是雲林港。我的雲林港相關國際期刊論文和一系列的部落格文章,最早是2014年08月09日寫出來的。這個人工島的問題,一定可以直接聯想到在雲林港前面蓋一個狹長型的人工島,這是直接聯想很基本的。高雄港港區地圖
我剛剛用Google Map丈量旗津海岸的深度,平均大約500米。這個考試題目是要造一個500公頃的人工島,也就是5000000平方公尺,除以深度500米,大約10000米的長度,也就是在雲林港前面有一條10公里長度的港口用地,那麼雲林港的總長度是16+10=26公里,相當於3倍多的臺中港。高雄港,大約35公里左右。雲林港軍港應該扣除5公里的軍港,這是考慮左營軍港的規模,那麼至少還有21公里可用,應該要扣除漁港5公里,這樣還有16公里可作為商港的用途。其實,我不清楚愚公移山的土方夠不夠,乾脆蓋一個16公里的人工島好了,這樣就是32公里,根本就是直接蓋出一個高雄港,蓋出來就有世界排名了。高雄港曾經是世界第一大港口,這就是直接蓋出世界第一的港口的等級。當開朝皇帝最重要的就是理念,要有理念很重要,蓋這個500公頃的人工島,最重要的也是理念,蓋來當港口是最好的。臺中港不僅是蓋到極限8公里,最重要的是臺中港也是前面有一條了,真的是發展完成了。基本上,海岸線的16公里會先蓋出來,之後,才會蓋出一條16公里的填海造地,應該是蓋橋銜接兩邊的交通,只要橋面板的淨高可以讓船通行就可以了,橋要蓋在邊邊,大船不可能可以過橋。我看,不用造橋,直接跟雲林的海岸連在一起,可以是一條細長的道路用地。臺北港很小,也不適合再蓋一條,已經是一圈了。臺灣東岸有條海溝,不適合這樣蓋一條。以後,要是愚公移山的土方真的還很多,丘陵和低窪地都快沒有了,還有很多土方,那就是澎湖和嘉義東石之間取三等份蓋2個500公頃的人工島,這樣澎湖比較不會覺得他們不是臺灣人。500公頃,其實,可以蓋一條119米寬度的狹長型道路用地接到澎湖,這個不是開玩笑的,真的可以。我覺得,蓋2個人工島比較有意義,古代騎馬的人要過河,都是人和馬要一起上船,這樣過河有危險性。現在的船比較穩,這種問題比較不大,造2個人工島比較有意義。易經提到的利涉大川,指的就是過河的困難度很高。
我認為,臺灣的工業國運作模式已經發展到極限了,農業的耕植面積不要再降低,雲林港蓋一個16公里的人工島,不過這裡不要開發成碼頭和港區,就找人去住就好,因為不這麼多人拿工學學士學位,就不會有這麼大的港口需求,留著不開發,只有16公里的海岸線開發就好了。臺灣的學位名稱,也要發展10個以上用法律定義,逐年降低工學學士學位,要慢慢調整成可以自給自足,否則將來就是後人去打人而已,最終都是自取滅亡。臺灣可能要發展為全自動化的工業產品生產模式,真正的全自動化,都是維修人力和包裝人力,最重要的是穩定農業的發展,甚至於把一些居住人口比較少的鄉鎮市區,經由土地重劃為農耕地,就是變回農地的方式。沿海可以搞工業和港口的進出口貿易,內陸要是沒人住就變回農地來耕種。找外勞來種田是暫時性的運作方式,我確定的是澳洲有進用種田的外勞,真的可以這樣發展。國內的農業人口要可以種植所有恢復為農地的土地,要逐步提高農業人口,要先找外勞來種田。澳洲有進用種田的外勞,我媽媽的高中同學的女兒,年輕時就有去澳洲種田,我確定澳洲有進用種田的外勞,可以跟澳洲學習這個。維持農業可以自給自足,而且臺灣的人口在逐年降低,只是暫時找外勞來種田,大不了改天自己種田,不過國內的農產要考慮可以自給自足。國家可以給出鼓勵假日把種田當休閒的政策,放假在學種田就有錢領,這樣就不缺會種田的人,改天要改回去都不是問題,這就是我提出的工業國因應策略。國家目前的農產供應對象,應該是越南為主,基本上,國內只要是工學學士學位偏高的局面,其實就是需要配合的國家供應農產品。澳洲進用種田的外勞,雇主都是自耕農,臺灣恢復農地的區域,可能要先發展農業公司的運作模式,同樣是有勞、健保,或是用農保。澳洲是一個想要當工業國的國家,不過澳洲的政策似乎還不敢大幅度的改變現狀,也就是說,澳洲的國家政策是一個處於中間過渡階段的國家,臺灣是考慮變回去農業自給自足的模式,澳洲是很好的參考對象。全自動化生產技術,要看日本和德國的方向。臺灣的農產來源是越南,乾脆臺灣進用農業外勞找越南好了。休假學種田就有錢可領,只要偶而回來種田一次,就可以領多少錢,保持多少時間以內回來種一次,就可以領一樣多,經常種就是領一樣多,太久回來種一次,要當過沒學過的領沒學過的錢。真的想要打工還找不到,這種打工有很好的社會評價,沒有不好,國家需要維持會種田的人力。只要這樣,國家要維持四分之一的工學學士學位,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這樣有後人去打人的疑慮。這種發展觀念,就是農工的意思,實際上在搞工業,不過閒閒沒事也在種田當打工。農工發展最強的是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這是最有名的大學。種田沒有很低的概念,不危險,就是一個休假可以打工的機會。只要有這種休假種田打工的觀念,其實短期維持四分之一還可以,要慢慢降下來,並且提高真的農業人口。臺灣發展到最後,就是農工的勢力差不多,平常是從事工業,不過都可以轉農業,商業和服務業或資訊服務業,都是人數少卻是能力很強可以一人抵多人的感覺,以後就這樣。這樣的感覺,仍然是美國的模式,因為臺灣是另一個美國。商業和服務業或資訊服務業,這個並不是危險或有責任,不是用發執照的方式,而是要有業界標準的課程,上課和考試,通過的發給結業證書,用一大堆結業證書來找工作,這樣就是依個人可以抵很多人的標準運作模式。結業證書,都是技術士大小,一堆可以擺在一起整整齊齊的,這樣好掃描和影印。我認為,業界的標準課程,要國家在控制標準課程,這樣才有辦法發展很多教授和業界共同撰寫課程教材的模式,上課和考試,一樣是要重考很多次,重新上課要重新付錢,跟執照是一模一樣的發展,只是這個的名義是業界的標準課程。
雲林港外海蓋狹長型的人工島,不在上面蓋港口或碼頭,留給後人在需要時擴建雲林港,這樣就不會有很高的維護費卻實際上沒有用到這麼大。德州農工的工是機械的那個字,臺灣應該是用工業的那個字,就是產業的用字。美國指的工,其實是指Labor。美國是種田的人會跑去做工業的工作,就是大陸農民工的概念。我要發展的模式,就是工業的從業人力去打工做農業的工作,我的目的是國家可以從領錢的人數來知道有多少人力可以轉做農業。國家進用種田的越南外勞,而且國家仍然持續發展進口越南農產品的模式,這是要持續發展的方向。國家持續降低工學學士學位的人數,而且國家發展農工以外各行業的業叫標準課程,上課和考試核發結業證書,以使農工以外的各行業擁有很高的人力價值,也就是說,其他行業也可以領高薪。我強調要用橡膠取代塑膠,全球要提高橡膠的用量和增加橡膠的用途,越南可以改種橡膠調整農產品出口給臺灣。石油化學工業,除了汽油或柴油這種燃料以外,就是塑膠是最大的用量,甚至於還有塑鋼。橡膠化學工業,主要是在取代各種塑膠產品或塑膠零件。柴油可以使用最早的花生油,就是種花生在發展最早的花生油引擎。汽油,可以用植物油,只是馬力比較低,再其次是電動車的時代。植物油,現在有葵花油、橄欖油,就是煮菜的的植物油,也就是葵花油引擎、橄欖油引擎。超級柴油換成花生油,某種無鉛汽油換成葵花油,某種無鉛汽油換成橄欖油。家裡的植物油不能拿來加油,因為汽、機車是汽油引擎,不是植物油引擎。橡膠很像塑膠,不過橡膠不是塑膠,橡膠是橡膠樹提煉出來的東西,橡膠樹,聽起來很奇怪,原來橡膠是一種樹。石油用光了,電腦應該還在,就是用橡膠取代塑膠。橡膠加一點點這種東西,就會變成A這種橡膠合成材料,橡膠加一點點那種東西,就會變成B這種橡膠合成材料,只是在加東西而已。
107土技的大地工程學第4題,就是在算填海造地的一個500公頃的人工島,這個題目這樣出題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這不是一般的題目。基本上,臺灣東部有海溝,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界處,這裡在海岸線外形成海溝,水下很深,我記得有10公里的深度(這是我以前看影片的數據),人工島不可能蓋在東岸的海邊。臺灣西部是大陸棚海域,水下只有200米的深度(這個是以前看資料的數據),填海造地,一定在臺灣西岸。兩邊要是顛倒的地理條件,那麼就是蓋在臺灣東岸了,其實蓋在哪裡也是可以寫一篇的,要蓋在臺灣西岸。繼續解釋這個論點,要蓋在臺灣西岸的哪裡?蓋在港口的前面,就像高雄有旗津海岸一樣,要蓋一個像是旗津海岸的狹長型人工島,這樣最有意義,絕對不是一個方方正正的人工島。高雄港有旗津,安平港很小,雖然這是天津條約開港的港口,不過安平港太小了。臺中港不算小,不過臺中港發展很穩定了,最好的選點是雲林港。我的雲林港相關國際期刊論文和一系列的部落格文章,最早是2014年08月09日寫出來的。這個人工島的問題,一定可以直接聯想到在雲林港前面蓋一個狹長型的人工島,這是直接聯想很基本的。高雄港港區地圖
我剛剛用Google Map丈量旗津海岸的深度,平均大約500米。這個考試題目是要造一個500公頃的人工島,也就是5000000平方公尺,除以深度500米,大約10000米的長度,也就是在雲林港前面有一條10公里長度的港口用地,那麼雲林港的總長度是16+10=26公里,相當於3倍多的臺中港。高雄港,大約35公里左右。雲林港軍港應該扣除5公里的軍港,這是考慮左營軍港的規模,那麼至少還有21公里可用,應該要扣除漁港5公里,這樣還有16公里可作為商港的用途。其實,我不清楚愚公移山的土方夠不夠,乾脆蓋一個16公里的人工島好了,這樣就是32公里,根本就是直接蓋出一個高雄港,蓋出來就有世界排名了。高雄港曾經是世界第一大港口,這就是直接蓋出世界第一的港口的等級。當開朝皇帝最重要的就是理念,要有理念很重要,蓋這個500公頃的人工島,最重要的也是理念,蓋來當港口是最好的。臺中港不僅是蓋到極限8公里,最重要的是臺中港也是前面有一條了,真的是發展完成了。基本上,海岸線的16公里會先蓋出來,之後,才會蓋出一條16公里的填海造地,應該是蓋橋銜接兩邊的交通,只要橋面板的淨高可以讓船通行就可以了,橋要蓋在邊邊,大船不可能可以過橋。我看,不用造橋,直接跟雲林的海岸連在一起,可以是一條細長的道路用地。臺北港很小,也不適合再蓋一條,已經是一圈了。臺灣東岸有條海溝,不適合這樣蓋一條。以後,要是愚公移山的土方真的還很多,丘陵和低窪地都快沒有了,還有很多土方,那就是澎湖和嘉義東石之間取三等份蓋2個500公頃的人工島,這樣澎湖比較不會覺得他們不是臺灣人。500公頃,其實,可以蓋一條119米寬度的狹長型道路用地接到澎湖,這個不是開玩笑的,真的可以。我覺得,蓋2個人工島比較有意義,古代騎馬的人要過河,都是人和馬要一起上船,這樣過河有危險性。現在的船比較穩,這種問題比較不大,造2個人工島比較有意義。易經提到的利涉大川,指的就是過河的困難度很高。
我認為,臺灣的工業國運作模式已經發展到極限了,農業的耕植面積不要再降低,雲林港蓋一個16公里的人工島,不過這裡不要開發成碼頭和港區,就找人去住就好,因為不這麼多人拿工學學士學位,就不會有這麼大的港口需求,留著不開發,只有16公里的海岸線開發就好了。臺灣的學位名稱,也要發展10個以上用法律定義,逐年降低工學學士學位,要慢慢調整成可以自給自足,否則將來就是後人去打人而已,最終都是自取滅亡。臺灣可能要發展為全自動化的工業產品生產模式,真正的全自動化,都是維修人力和包裝人力,最重要的是穩定農業的發展,甚至於把一些居住人口比較少的鄉鎮市區,經由土地重劃為農耕地,就是變回農地的方式。沿海可以搞工業和港口的進出口貿易,內陸要是沒人住就變回農地來耕種。找外勞來種田是暫時性的運作方式,我確定的是澳洲有進用種田的外勞,真的可以這樣發展。國內的農業人口要可以種植所有恢復為農地的土地,要逐步提高農業人口,要先找外勞來種田。澳洲有進用種田的外勞,我媽媽的高中同學的女兒,年輕時就有去澳洲種田,我確定澳洲有進用種田的外勞,可以跟澳洲學習這個。維持農業可以自給自足,而且臺灣的人口在逐年降低,只是暫時找外勞來種田,大不了改天自己種田,不過國內的農產要考慮可以自給自足。國家可以給出鼓勵假日把種田當休閒的政策,放假在學種田就有錢領,這樣就不缺會種田的人,改天要改回去都不是問題,這就是我提出的工業國因應策略。國家目前的農產供應對象,應該是越南為主,基本上,國內只要是工學學士學位偏高的局面,其實就是需要配合的國家供應農產品。澳洲進用種田的外勞,雇主都是自耕農,臺灣恢復農地的區域,可能要先發展農業公司的運作模式,同樣是有勞、健保,或是用農保。澳洲是一個想要當工業國的國家,不過澳洲的政策似乎還不敢大幅度的改變現狀,也就是說,澳洲的國家政策是一個處於中間過渡階段的國家,臺灣是考慮變回去農業自給自足的模式,澳洲是很好的參考對象。全自動化生產技術,要看日本和德國的方向。臺灣的農產來源是越南,乾脆臺灣進用農業外勞找越南好了。休假學種田就有錢可領,只要偶而回來種田一次,就可以領多少錢,保持多少時間以內回來種一次,就可以領一樣多,經常種就是領一樣多,太久回來種一次,要當過沒學過的領沒學過的錢。真的想要打工還找不到,這種打工有很好的社會評價,沒有不好,國家需要維持會種田的人力。只要這樣,國家要維持四分之一的工學學士學位,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這樣有後人去打人的疑慮。這種發展觀念,就是農工的意思,實際上在搞工業,不過閒閒沒事也在種田當打工。農工發展最強的是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這是最有名的大學。種田沒有很低的概念,不危險,就是一個休假可以打工的機會。只要有這種休假種田打工的觀念,其實短期維持四分之一還可以,要慢慢降下來,並且提高真的農業人口。臺灣發展到最後,就是農工的勢力差不多,平常是從事工業,不過都可以轉農業,商業和服務業或資訊服務業,都是人數少卻是能力很強可以一人抵多人的感覺,以後就這樣。這樣的感覺,仍然是美國的模式,因為臺灣是另一個美國。商業和服務業或資訊服務業,這個並不是危險或有責任,不是用發執照的方式,而是要有業界標準的課程,上課和考試,通過的發給結業證書,用一大堆結業證書來找工作,這樣就是依個人可以抵很多人的標準運作模式。結業證書,都是技術士大小,一堆可以擺在一起整整齊齊的,這樣好掃描和影印。我認為,業界的標準課程,要國家在控制標準課程,這樣才有辦法發展很多教授和業界共同撰寫課程教材的模式,上課和考試,一樣是要重考很多次,重新上課要重新付錢,跟執照是一模一樣的發展,只是這個的名義是業界的標準課程。
雲林港外海蓋狹長型的人工島,不在上面蓋港口或碼頭,留給後人在需要時擴建雲林港,這樣就不會有很高的維護費卻實際上沒有用到這麼大。德州農工的工是機械的那個字,臺灣應該是用工業的那個字,就是產業的用字。美國指的工,其實是指Labor。美國是種田的人會跑去做工業的工作,就是大陸農民工的概念。我要發展的模式,就是工業的從業人力去打工做農業的工作,我的目的是國家可以從領錢的人數來知道有多少人力可以轉做農業。國家進用種田的越南外勞,而且國家仍然持續發展進口越南農產品的模式,這是要持續發展的方向。國家持續降低工學學士學位的人數,而且國家發展農工以外各行業的業叫標準課程,上課和考試核發結業證書,以使農工以外的各行業擁有很高的人力價值,也就是說,其他行業也可以領高薪。我強調要用橡膠取代塑膠,全球要提高橡膠的用量和增加橡膠的用途,越南可以改種橡膠調整農產品出口給臺灣。石油化學工業,除了汽油或柴油這種燃料以外,就是塑膠是最大的用量,甚至於還有塑鋼。橡膠化學工業,主要是在取代各種塑膠產品或塑膠零件。柴油可以使用最早的花生油,就是種花生在發展最早的花生油引擎。汽油,可以用植物油,只是馬力比較低,再其次是電動車的時代。植物油,現在有葵花油、橄欖油,就是煮菜的的植物油,也就是葵花油引擎、橄欖油引擎。超級柴油換成花生油,某種無鉛汽油換成葵花油,某種無鉛汽油換成橄欖油。家裡的植物油不能拿來加油,因為汽、機車是汽油引擎,不是植物油引擎。橡膠很像塑膠,不過橡膠不是塑膠,橡膠是橡膠樹提煉出來的東西,橡膠樹,聽起來很奇怪,原來橡膠是一種樹。石油用光了,電腦應該還在,就是用橡膠取代塑膠。橡膠加一點點這種東西,就會變成A這種橡膠合成材料,橡膠加一點點那種東西,就會變成B這種橡膠合成材料,只是在加東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