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技職教育是始於學生自國中畢業後,經由國中畢業生選擇升學路線為高中或高職,因而產生高教體系和技職體系的差異。然而,臺灣的國中以下教師的出身背景,卻幾乎都是出自於高教體系下的師範學校,以致於在升學教育的主觀意識上偏向於高教體系。在既有的國中教育環境下,國中生對於技職體系升學上能夠獲得的訊息,因而相較於高教體系產生了資訊不對等的情形。臺灣對於技職教育的早期觀念,是以五專為主高職為輔的思考邏輯,因而截至目前為止許多數懷抱技職教育理想的人,其過去升學其實都是走五專教育路線的學者。時至今日,高職已經成為技職體系的主軸,那麼技職教育又該何去何從呢?
臺灣人對於高職的舊有觀念,乃是認為其為技職體系的第二升學管道,然而在五專教育廢除後卻轉變為第一升學管道,以致於多數人始終無法改變升學觀念。技職體系的另一個大問題,乃是國立學校少私立學校多,因而要進入國立學校相較於高教體系難。此外,即便是能夠進入國立學校,技職體系學校的校名相較於高教體系,都會令人感到有略遜一籌之感。多數技職體系的校名不好聽,表面上看似個天大的笑話,實質上卻是企業主用人會有待斟酌的確實原因,以更為明白地角度來說就是薪資高低的問題。從臺灣的社會觀感、升學國立學校錄取率及校名受企業認同程度上,都在在顯示出臺灣的整體社會環境對技職體系的鄙視。
技職教育受到鄙視的情形,亦反映在教育金費的分配上,也就是教育部不願意給技職體系較高的教育金費。為什麼?在主觀意識上,乃是認為即便給比較高的教育金費,又確實有辦學相當優良卓越的事實,社會觀感仍然不會認同「校名不好聽」的學校,因而相對地降低了提高教育金費的意願。反觀高教體系的學校,無論是國立或私立學校的校名,都有著絕對性的優勢和被社會大眾肯定,例如:政治、清華、交通、成功、中央、中山、中興、中正、東華、東海、東吳、淡江、文化、元智、…等,個個都是佳例。在技職校院中,亦有改校名後獲得良好發展的案例,例如:光武工專改為「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除辦學日愈優良卓越外,亦屢屢在國際競賽上獲得佳績。
教育部無權干涉學校的學雜費收取,因為學校有權為發展校務以調整學雜費之需求。此外,教育部應該給予技職體系學校對等的教育金費,而不是以低教育金費導致辦學不佳為由,進而認為學校沒有能力邁向優良卓越學校的道路,此乃是一種倒果為因的顛倒邏輯思維。若是能夠給予有發展潛力的技職體系學校「對等經費」,經過幾年的觀察期之後若不能有卓越的辦學績效,屆時再將其教育金費予以降低亦不遲。否則,教育部就是根源於對技職體系學校的校名不佳,衍生出對其鄙視因而不願意給予對等教育金費之辦學機會。若要說技職體系會拖垮高教體系,怎麼不說高教體系正在消滅技職體系,而教育部又談何拯救臺灣的技職體系呢?
若技職體系的教育金費能獲得改善,國中畢業生願意攻讀高職的意願必然大增。其實,臺灣早期所謂的國中畢業第三升學管道,亦僅僅是在不斷地陷入一個邏輯思考上的盲點,始終認為高職就是學習能力較差的人念的學校。事實上,若是實際了解技職體系的辦學精神,必然會知道技職體系是讓學生早點選擇專業,讓那些不想花時間在念一堆沒用的書的人,專注於學習專業技能以備於將來從事工作就業之用途。在技職體系的排課規劃上,很多高中要學的共同課程都可以不用修,或者僅僅需要學習基本知識即可,以爭取更多的時間用以學習專業學科。技職體系的學生數理基礎並不薄弱,而是肇因於攻讀專業已經確定之下,僅教導該門專業領域將用到的數理基礎。
近年高中教育不斷地將課程內容簡化,升學考試亦轉變為可供選擇的考科減少模式,必然使高中生花費很多時間在學習很多共同科目,但是卻又由於升學考試科目可供學生選擇,以致於很多高中生都會放棄不必要的科目。也就是說,高中生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會浪費很多時間坐在教室聽一些被其認為是沒有用的課,然而卻又不能將時間拿來學習比較有意義的專業科目。相較之下,高職生是把時間都花在刀口上,學習日後工作所需的技能,而不是同高中生浪費時間在用不到的學科。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運用,然而學習卻不運用必然失去學習的目的,使得學生不願意去花時間學習,因而表面上是在減輕高中生的考試壓力,實際上是在浪費其寶貴的學習時間。
若是以大學畢業要達成某種專業程度為目標,以作為出社會找工作或者繼續升學念碩士的基礎,那麼學習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在此之前達成最佳狀態。
References
臺灣人對於高職的舊有觀念,乃是認為其為技職體系的第二升學管道,然而在五專教育廢除後卻轉變為第一升學管道,以致於多數人始終無法改變升學觀念。技職體系的另一個大問題,乃是國立學校少私立學校多,因而要進入國立學校相較於高教體系難。此外,即便是能夠進入國立學校,技職體系學校的校名相較於高教體系,都會令人感到有略遜一籌之感。多數技職體系的校名不好聽,表面上看似個天大的笑話,實質上卻是企業主用人會有待斟酌的確實原因,以更為明白地角度來說就是薪資高低的問題。從臺灣的社會觀感、升學國立學校錄取率及校名受企業認同程度上,都在在顯示出臺灣的整體社會環境對技職體系的鄙視。
技職教育受到鄙視的情形,亦反映在教育金費的分配上,也就是教育部不願意給技職體系較高的教育金費。為什麼?在主觀意識上,乃是認為即便給比較高的教育金費,又確實有辦學相當優良卓越的事實,社會觀感仍然不會認同「校名不好聽」的學校,因而相對地降低了提高教育金費的意願。反觀高教體系的學校,無論是國立或私立學校的校名,都有著絕對性的優勢和被社會大眾肯定,例如:政治、清華、交通、成功、中央、中山、中興、中正、東華、東海、東吳、淡江、文化、元智、…等,個個都是佳例。在技職校院中,亦有改校名後獲得良好發展的案例,例如:光武工專改為「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除辦學日愈優良卓越外,亦屢屢在國際競賽上獲得佳績。
教育部無權干涉學校的學雜費收取,因為學校有權為發展校務以調整學雜費之需求。此外,教育部應該給予技職體系學校對等的教育金費,而不是以低教育金費導致辦學不佳為由,進而認為學校沒有能力邁向優良卓越學校的道路,此乃是一種倒果為因的顛倒邏輯思維。若是能夠給予有發展潛力的技職體系學校「對等經費」,經過幾年的觀察期之後若不能有卓越的辦學績效,屆時再將其教育金費予以降低亦不遲。否則,教育部就是根源於對技職體系學校的校名不佳,衍生出對其鄙視因而不願意給予對等教育金費之辦學機會。若要說技職體系會拖垮高教體系,怎麼不說高教體系正在消滅技職體系,而教育部又談何拯救臺灣的技職體系呢?
若技職體系的教育金費能獲得改善,國中畢業生願意攻讀高職的意願必然大增。其實,臺灣早期所謂的國中畢業第三升學管道,亦僅僅是在不斷地陷入一個邏輯思考上的盲點,始終認為高職就是學習能力較差的人念的學校。事實上,若是實際了解技職體系的辦學精神,必然會知道技職體系是讓學生早點選擇專業,讓那些不想花時間在念一堆沒用的書的人,專注於學習專業技能以備於將來從事工作就業之用途。在技職體系的排課規劃上,很多高中要學的共同課程都可以不用修,或者僅僅需要學習基本知識即可,以爭取更多的時間用以學習專業學科。技職體系的學生數理基礎並不薄弱,而是肇因於攻讀專業已經確定之下,僅教導該門專業領域將用到的數理基礎。
近年高中教育不斷地將課程內容簡化,升學考試亦轉變為可供選擇的考科減少模式,必然使高中生花費很多時間在學習很多共同科目,但是卻又由於升學考試科目可供學生選擇,以致於很多高中生都會放棄不必要的科目。也就是說,高中生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會浪費很多時間坐在教室聽一些被其認為是沒有用的課,然而卻又不能將時間拿來學習比較有意義的專業科目。相較之下,高職生是把時間都花在刀口上,學習日後工作所需的技能,而不是同高中生浪費時間在用不到的學科。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運用,然而學習卻不運用必然失去學習的目的,使得學生不願意去花時間學習,因而表面上是在減輕高中生的考試壓力,實際上是在浪費其寶貴的學習時間。
References
- 陳至中(2013.02.11)技職淪次選擇 宣導進不了國中,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302110100-1.aspx
- 陳至中(2013.02.10)青年吶喊 還我選擇技職的權利,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302100088-1.aspx
- C. M. Huang(2012.10.24)技職體系的校名不好聽,Ching-Min Huang Office,http://cmhuangoffice.blogspot.com/2012/10/blog-post_24.html
- C. M. Huang(2012.10.28)技職體系的校名不好聽II,Ching-Min Huang Office,http://cmhuangoffice.blogspot.com/2012/10/ii_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