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習慣熬夜的生活,清晨收到臺大土木的杜風電子報,也就緊接周南山教授的(上)閱讀(下)。我發現,周教授有一隧道工程設計經歷(周南山、2014),非常相仿於我的隧道工程施工經歷。文中,周教授提到「巴西地錨工法」,竟完全相同於我參與的隧道施工過程。據我當時所知,其工程設計參考自臺灣某一隧道工程,因而我猜想相當有可能是此一隧道。其中,周教授提到「地錨亦可做為永久結構」,但在我的觀點下地錨於隧道工程不是永久結構。
以隧道工程來說,其隧道的主結構體是襯砌工程,也就是在隧道的襯砌完成後,即擁有完全荷載岩土圍壓的能力。換言之,預力地錨並不是永久結構的一部份,而且在暫時性地工設計採10年標準做評估,並有可能考慮到20年乃至50年標準。所謂的10年標準做評估,指在施工後的10年週期內,任何地下水位起伏和岩土圍壓的變化,都應該納入全歷程的地工分析以做設計。預力地錨的荷載分析,採向下開挖的裸露岩壁高度的側向土壓力,作為預力地錨計算摩擦力下的對應需求設計長度。
在我實際遇到的隧道下,原工程設計圖面並沒有提示最大岩壁裸露高度,而我碰巧遇到階段降挖下已出現最大岩壁裸露過大,並有提醒營造廠大地技師和工地主任需立即施打預力地錨。我擁有數百頁的完整工程設計書面報告,所以我有概估其臨界高度應該不逾2﹒6公尺,然而當時已在第二階段超挖部份深度達2﹒1公尺。其實,原先的工程施工設計有安全裕度,但實際往往不易控制施工機械和進度。換言之,假使持續性再降挖0﹒5公尺以上的深度,該隧道的閘室降挖就可能遭遇崩塌的危機。
以臺灣的實際工程案例來說,預力地錨似乎不是作為永久結構的一部份,都是扶壁式擋土牆和重力式擋土牆為主的設計。也就是說,臺灣對於預力地錨的使用廣度,相當受限於對其安全與否的認知。在學理上來說,預力地錨是可以做為永久結構,但並不獲得臺灣的普遍性肯定。至於,預力地錨在隧道工程的應用上,我可以肯定其並不視為永久結構的一部份。我並不是要糾正周教授的觀點,而是站在個人參與工程的粗淺經驗,對於預力地錨在隧道的應用提出相左的見解。
Reference
以隧道工程來說,其隧道的主結構體是襯砌工程,也就是在隧道的襯砌完成後,即擁有完全荷載岩土圍壓的能力。換言之,預力地錨並不是永久結構的一部份,而且在暫時性地工設計採10年標準做評估,並有可能考慮到20年乃至50年標準。所謂的10年標準做評估,指在施工後的10年週期內,任何地下水位起伏和岩土圍壓的變化,都應該納入全歷程的地工分析以做設計。預力地錨的荷載分析,採向下開挖的裸露岩壁高度的側向土壓力,作為預力地錨計算摩擦力下的對應需求設計長度。
在我實際遇到的隧道下,原工程設計圖面並沒有提示最大岩壁裸露高度,而我碰巧遇到階段降挖下已出現最大岩壁裸露過大,並有提醒營造廠大地技師和工地主任需立即施打預力地錨。我擁有數百頁的完整工程設計書面報告,所以我有概估其臨界高度應該不逾2﹒6公尺,然而當時已在第二階段超挖部份深度達2﹒1公尺。其實,原先的工程施工設計有安全裕度,但實際往往不易控制施工機械和進度。換言之,假使持續性再降挖0﹒5公尺以上的深度,該隧道的閘室降挖就可能遭遇崩塌的危機。
以臺灣的實際工程案例來說,預力地錨似乎不是作為永久結構的一部份,都是扶壁式擋土牆和重力式擋土牆為主的設計。也就是說,臺灣對於預力地錨的使用廣度,相當受限於對其安全與否的認知。在學理上來說,預力地錨是可以做為永久結構,但並不獲得臺灣的普遍性肯定。至於,預力地錨在隧道工程的應用上,我可以肯定其並不視為永久結構的一部份。我並不是要糾正周教授的觀點,而是站在個人參與工程的粗淺經驗,對於預力地錨在隧道的應用提出相左的見解。
Reference
- 周南山(2014.05.31)我的土木之路(下),杜風78期,http://www.ntuce-newsletter.tw/vol.78/T3_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