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10日,是臺灣大學土木系CAE組的入學口試,我在進入會議室接受入學口試時,有被問到是否有意出國攻讀博士學位。我當時的回答是我有規劃要出國攻讀博士學位,而且最有可能的學校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因為據了解學費特別的便宜可作為我的考量。不久,臺灣大學碩士班的招生放榜了,我的入學口試成績僅有76分,但我的入學筆試成績考出161分,整體來說考的算是可以接受的水準。前三名的口試成績是97、95及95分,而我以76分位居正取最後一名的第4名,似乎相當僥倖地錄取了臺灣大學土木系。
半年後。
2002年11月,我正在打算是否把高等結構學退選,當時有位學長講出了一句話:「你這種學歷,修的過就過,修不過也好。」臺灣大學會刻意當外校生,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而且教授在授課過程會跳步驟,似乎不太像是省教學時間的跳步驟,而是在某些步驟上涉及大學部的連貫課程。事實上,臺灣科大也有類似的情形,好像一定得去大學部聽聽基礎課,才能夠和研究所以上的進階課作銜接。其實,高等結構學就是結構矩陣,我在臺灣科大已經修過這門課,僅僅是不清楚這門課就是結構矩陣。我的高等結構學期末成績是37分,這門課也是我在臺灣大學唯一不及格的科目。我在臺灣大學期間,去聽了不少大學部的課程,也聽了不少非土木系的課程。我有6次跟指導教授表示,我有意攻讀臺灣大學土木系的博士班,不過都被他直接拒絕並建議念完碩士再說。2003年11月,我的碩士論文研究在基本資料閱讀過後,此時已是展開論文核心研究後的兩個月。某日,我向指導教授報告我的碩士論文內容,他在和我討論一段時間後表示:「你已經超越我在美國學到的程度,你將來可以考慮念數學博士。」我相當的驚訝會有如此的建議,但是在四個月後近2月底時,我的指導教授表示可以開始寫了,此時他第二次建議我念數學博士。
我在碩士論文研究過程中,有發現到學者D﹒T﹒Lee和我的論文有關。李教授本來是美國西北大學的專任教授,那時好像剛回臺灣擔任特聘教授不久,而且有在臺灣大學資訊系授課計算幾何。我在2004年3月去旁聽他的課程,並且詢問了幾個屬於我不確定的觀念性問題。2004年5月初,我知道了學長當時話裡的真正意涵,也就是我遭遇到是否可以應屆畢業的危機了。我在相當仔細的評估過後,肯定地認為高等結構學不及格有助於畢業,但是我必須報考臺灣大學土木系博士班。不過,我要是有確實考取博士班的話,我就會繼續攻讀臺灣大學土木系的博士班,因為我對於我當時提出的研究計劃非常有信心,僅僅是假設有報考但未考取可以肯定地畢業。6月28日放榜,我並未錄取。7月14日,我在系館通過碩士學位答辯後,想朝向超級電腦的職缺去投遞履歷。數日後的下午,我在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應徵上助理職缺,並在一年半後取得計算中心的離職證明時,這才發現我的付薪單位一直都是院內的資訊科學所,而當時的所長就是臺大資訊系的特聘教授李教授。我並非刻意去旁聽李教授的課程,以作為進入中央研究院的管道,而是以旁聽課程為由在下課後問他,有關於我在碩士論文遇到的問題。我在臺大土木系修過平行計算,曾經在課程內寫過一支很厲害的小程式,對於超級電腦的工作內容感到有些許興趣。
在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的相同系所內,找不到任何一個教授的學歷背景,擁有臺灣大學碩士和臺灣科大學士。我在臺大研究生宿舍的一位室友,畢業於臺灣師大英語系,在臺灣大學念的是外文系,不過在邏輯上有點不太一樣。臺灣師大英語系的在學生,必然是聯考沒考上臺大外文系,否則不可能放棄臺大外文系。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是不同升學系統的最高學府,而且在學習路徑上採取先臺灣科大後臺灣大學。此外,臺灣科大的學生英語能力比較差,升學到臺灣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幾乎都不可能出國攻讀博士學位。因此,臺灣大學的教授於每年的畢業季,在答辯前就全年級碩士生做評比時,都會特別留意一下臺灣科大過來的學生,是否要給予該學歷背景者應屆畢業。2014年1月30日,我獲得了大陸清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要不是我特別喜歡在下班後或假日念數學書籍,要產生第二個像我這種在工學院體系下,具有相當於數學系背景的博士來說,應該相當罕見於兩岸的教育體系。在國外的教育體系下,會比較容易出現工學院體系的數學博士,因為國外的學習要求比較不扎實。說起來,我不過就是懂整個數學領域的六分之一,並不是完全不可達成的數學範圍。然而,學歷取得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然後再攻讀某校系獲數學博士學位,在兩岸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若不是在24歲以前獲得碩士學位,即便是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學歷背景的博士,也將無法獲得臺灣學術界的肯定。所以,臺灣科大過來的常常會被拖個半年。也就是碩士學位證書蓋上「隔年」的一月。換言之,取得博士學位的年齡無上限,但是取得碩士學位的年齡有上限。臺灣大學的學生都很自以為是,在問過臺大教授後就會驚訝地知道,教授們竟然都認為最優秀的學歷背景,就是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都有念過,並在出國後的5年內獲得博士學位。臺灣科大的學生英語程度比較差,要在此學習路徑下獲得國外的博士學位,要擁有TOEFL550以上的英語程度並不容易。事實上,臺灣好像沒有人於此學習路徑下,在國外獲博士學位並於產官學界工作。其中,特別強調博士學位不在國內取得的原則,是要避免土博士邏輯導致國內學歷的貶值,也就失去了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的優勢。
半年後。
2002年11月,我正在打算是否把高等結構學退選,當時有位學長講出了一句話:「你這種學歷,修的過就過,修不過也好。」臺灣大學會刻意當外校生,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而且教授在授課過程會跳步驟,似乎不太像是省教學時間的跳步驟,而是在某些步驟上涉及大學部的連貫課程。事實上,臺灣科大也有類似的情形,好像一定得去大學部聽聽基礎課,才能夠和研究所以上的進階課作銜接。其實,高等結構學就是結構矩陣,我在臺灣科大已經修過這門課,僅僅是不清楚這門課就是結構矩陣。我的高等結構學期末成績是37分,這門課也是我在臺灣大學唯一不及格的科目。我在臺灣大學期間,去聽了不少大學部的課程,也聽了不少非土木系的課程。我有6次跟指導教授表示,我有意攻讀臺灣大學土木系的博士班,不過都被他直接拒絕並建議念完碩士再說。2003年11月,我的碩士論文研究在基本資料閱讀過後,此時已是展開論文核心研究後的兩個月。某日,我向指導教授報告我的碩士論文內容,他在和我討論一段時間後表示:「你已經超越我在美國學到的程度,你將來可以考慮念數學博士。」我相當的驚訝會有如此的建議,但是在四個月後近2月底時,我的指導教授表示可以開始寫了,此時他第二次建議我念數學博士。
我在碩士論文研究過程中,有發現到學者D﹒T﹒Lee和我的論文有關。李教授本來是美國西北大學的專任教授,那時好像剛回臺灣擔任特聘教授不久,而且有在臺灣大學資訊系授課計算幾何。我在2004年3月去旁聽他的課程,並且詢問了幾個屬於我不確定的觀念性問題。2004年5月初,我知道了學長當時話裡的真正意涵,也就是我遭遇到是否可以應屆畢業的危機了。我在相當仔細的評估過後,肯定地認為高等結構學不及格有助於畢業,但是我必須報考臺灣大學土木系博士班。不過,我要是有確實考取博士班的話,我就會繼續攻讀臺灣大學土木系的博士班,因為我對於我當時提出的研究計劃非常有信心,僅僅是假設有報考但未考取可以肯定地畢業。6月28日放榜,我並未錄取。7月14日,我在系館通過碩士學位答辯後,想朝向超級電腦的職缺去投遞履歷。數日後的下午,我在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應徵上助理職缺,並在一年半後取得計算中心的離職證明時,這才發現我的付薪單位一直都是院內的資訊科學所,而當時的所長就是臺大資訊系的特聘教授李教授。我並非刻意去旁聽李教授的課程,以作為進入中央研究院的管道,而是以旁聽課程為由在下課後問他,有關於我在碩士論文遇到的問題。我在臺大土木系修過平行計算,曾經在課程內寫過一支很厲害的小程式,對於超級電腦的工作內容感到有些許興趣。
在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的相同系所內,找不到任何一個教授的學歷背景,擁有臺灣大學碩士和臺灣科大學士。我在臺大研究生宿舍的一位室友,畢業於臺灣師大英語系,在臺灣大學念的是外文系,不過在邏輯上有點不太一樣。臺灣師大英語系的在學生,必然是聯考沒考上臺大外文系,否則不可能放棄臺大外文系。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是不同升學系統的最高學府,而且在學習路徑上採取先臺灣科大後臺灣大學。此外,臺灣科大的學生英語能力比較差,升學到臺灣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幾乎都不可能出國攻讀博士學位。因此,臺灣大學的教授於每年的畢業季,在答辯前就全年級碩士生做評比時,都會特別留意一下臺灣科大過來的學生,是否要給予該學歷背景者應屆畢業。2014年1月30日,我獲得了大陸清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要不是我特別喜歡在下班後或假日念數學書籍,要產生第二個像我這種在工學院體系下,具有相當於數學系背景的博士來說,應該相當罕見於兩岸的教育體系。在國外的教育體系下,會比較容易出現工學院體系的數學博士,因為國外的學習要求比較不扎實。說起來,我不過就是懂整個數學領域的六分之一,並不是完全不可達成的數學範圍。然而,學歷取得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然後再攻讀某校系獲數學博士學位,在兩岸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若不是在24歲以前獲得碩士學位,即便是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學歷背景的博士,也將無法獲得臺灣學術界的肯定。所以,臺灣科大過來的常常會被拖個半年。也就是碩士學位證書蓋上「隔年」的一月。換言之,取得博士學位的年齡無上限,但是取得碩士學位的年齡有上限。臺灣大學的學生都很自以為是,在問過臺大教授後就會驚訝地知道,教授們竟然都認為最優秀的學歷背景,就是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都有念過,並在出國後的5年內獲得博士學位。臺灣科大的學生英語程度比較差,要在此學習路徑下獲得國外的博士學位,要擁有TOEFL550以上的英語程度並不容易。事實上,臺灣好像沒有人於此學習路徑下,在國外獲博士學位並於產官學界工作。其中,特別強調博士學位不在國內取得的原則,是要避免土博士邏輯導致國內學歷的貶值,也就失去了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