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我獲知了一個有關於謝尚賢教授被告誡的話,來自於臺灣大學教授和臺灣科大教授,這段話的內容是:「這個學生是高雄工專畢業的,當年還是應屆考進去,又拿了論文競賽第1名。你讓他應屆畢業的話,要是他出國拿了博士學位,你是想控制臺灣土木界嗎?」據我了解,陳俊杉教授當年剛回國任教不久,我找他擔任我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但是他在系內並不能大聲的講話。因為,陳俊杉教授當時的助理教授位子,按照臺灣大學的升等規定有可能會保不住。我當年24歲,我非常確定這段話有其真實性的來源,但是我當時其實不相信這段話會成真,不過我現在開始相信這段話會成真了。
在臺灣土木界有一個特殊現象,就是書店裡找的到的土木類書籍,幾乎都曾經念過高雄工專這所學校,但是多數都沒有攻讀博士學位。有不少國外學者在我出名後,開始閱讀起臺灣土木界的書籍,然而幾乎都普遍性地認為,臺灣土木界都是以出版考試書籍為主。我認為,或許沒有所謂的學術上的參考價值,但是臺灣的考試書籍都具有教學意義,幾乎都是蒐集資料下提供的解題過程,僅僅是多數為引用不完整的貼文撰寫模式。臺灣土木界會出版書籍者,幾乎都曾經念過高雄工專這所學校,雖然採取不完整的貼文撰寫模式出版書籍,但是會把不同書籍拼湊成單一解題的答案,讓考生對於專業問題擁有比較概括性的了解。以高雄工專土木工程科來說,要求的最低畢業學分數量是230學分,以高雄工專一個班級標準人數是52人來說,採用的及格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基 礎:約 15~20 人不及格 (數學、物理、…等)
二、基礎專業:約 12~15 人不及格 (靜力學、動力學、結構學、…等)
三、進階專業:約 8~13 人不及格 (鋼結構設計、鋼結構細部設計、鋼橋設計、混凝土橋設計、預力混凝土、…等)
四、營養專業:約 10 人不及格 (期中和期末取平均當掉後面十個人)
五、聯 考:約 25 人不及格 (材料力學、鋼筋混凝土、測量學、…等)
我的優越感來自於技職體系就是比較會當
技職體系的教授和學生都有一種潛意識下的觀念,就是認為念技職體系學生的命都比較不值錢,所以不及格被當一點也不會感到奇怪。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修課必須超過230學分以上,對於整個土木工程相當地有概念,所以要蒐集不同書籍拼湊成單一解題的答案,其實不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事實上,臺北工專也得修課這麼多學分,但是高雄工專畢業的人可能比較喜歡寫書,所以在臺灣土木界對於高雄工專的評價高於臺北工專。然而,二技聯考以考試入學的人數比例來說,其實臺北工專考入臺灣科大的人數比較多。根據我多年的研究成果顯示,北五專聯考的考生人數規模,約為南五專聯考考生人數的1﹒5倍。中五專聯考的考區最高學府是雲林工專,但是雲林工專並無設置土木工程科這一個專業。以2000年的二技聯考(土木類)來說,專科應屆畢業考入臺灣科大的人數,臺北工專有5人和高雄工專有2人。
經過二技聯考能夠考入臺灣科大的學生,代表著最低錄取分數以上是程度相當的水準,僅僅是高雄工專能夠考入的人數比臺北工專少。簡單的說,持臺北工專和臺灣科大學歷者,多於持高雄工專和臺灣科大學歷者。我在高雄工專修課過程,總共是以236學分作為最終畢業的學分。臺灣全國人口有2﹐338萬人(內政部戶政司、2014﹒1),除了兒童、學生及老年人口以外,實際的就業人口約有1﹐103萬人(勞動部、2014﹒1)。其中,在臺灣行政院勞動部的線上數字顯示,臺灣的土木營造業從業人口約有87﹒8萬人(勞動部、2014﹒1),包括:
一、技術顧問業:工程顧問業、事務所(技師、建築師、室內設計、製圖、…)、…
二、土木施工業:營造廠、工程行(鋼筋、模板、混凝土、泥水、銲接、水電配管、防水、抓漏、…)、風管空調行、植栽行、…
三、室內裝修業:鋁門窗行、玻璃窗行、鋁鐵門裝修行、輕鋼架工程行、衛浴裝修行、油漆行、…
四、物料供應業:預拌混凝土廠、水泥廠、砂石廠、瀝青廠、鋼鐵廠、海運鐵礦砂、…
五、施工機械業:施工機械進口商(怪手、山貓、堆高機、吊車、鑽掘機、MASAGO、…)、施工機械改裝行、…
臺灣大學的出國留學和獲得博士學位的比例,要是跟世界各國的大學院校相比,幾乎可以肯定是全球排名前五名的人才輸出型大學。當然,持臺灣大學的學歷回國擔任教授,也就是相當的普遍而為眾人所知曉。國外的教授不如臺灣的教授,其實並無法預測一個學生的成就。不過,我竟然在24歲時就被多位教授發現到,我將來有可能影響到整個臺灣土木界,似乎是個近乎不可思議的電影劇本。簡單的說,臺灣土木業界對於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學歷的觀點,實際上是必須向下綁專科或高職學歷的基礎,來作為肯定此學歷在臺灣土木界的真正價值觀。以臺灣大學的大學部來說,常會有綁建國中學考入的學生視為優秀的觀點。事實上,臺灣大學每年招生約3﹐500人,其中每年考入臺灣大學的建國中學人數約有600人,所以臺灣大學教授幾乎都認為要綁建國中學的學歷。然而,全國各縣市都有高中第一志願,此說法已是一種常見於大眾的觀點,僅僅是有第一志願考入第一志願的邏輯。
在撰寫個人履歷表時,其實不會刻意強調專科、高職及高中學歷,尤其國外真正重視的是學位以上的學校,但應徵工作的雇主會問起專科學校。但是,此種特殊觀點算是臺灣特有的觀念,也是對專科、高職及高中在教導基礎學科的重視,以致於會產生此種特殊的學歷價值觀。我提出的臺灣技職體系改校名的觀點,將可解決不願意念臺灣科大和臺北科大以外的學校,也可以降低技職體系的重考生人數拖延到學習時間。因而,臺灣科大和臺北科大的重考生比例,將有可能會降至一半以下的人數規模,也可望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來攻讀,就是把優秀國中生吸過來念的意思。
我在通過碩士學位答辯後,我應徵上了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但是那時卻得知了要是有找土木業的工作,在新臺幣1億元以下的小工程儘量不要考慮。有很多人都以為,我的工作經歷非常的囂張,是因為我是兩校特別培養出來的人。其實,我當年差一點就畢不了業,僅僅是我會刻意挑不同工作性質的工作。我有做過所謂的小工程,具有整體的工程概念,我並不認為做小工程不好。我非常講究工作上的學習,所以我在選擇任何一份新工作時,都會考慮到可學習的範疇有多大,而不僅僅是要領一份薪水來過活。我也不是學完就會走的類型,而是要考慮到在我任職的公司內,重複性的再實作一次以上的學習內容,也算是一種回饋性的工作模式。
有些公司要是規模很大,其實工作內容就是換工作單位,不見得就是要換任職的公司。有關於我在過去十年來選擇公司的觀念,是可以作為臺灣土木界人士的一個參考方向。臺灣人喜歡用背書的說法,來表示學習內容來自於他人的正確與否。我認為,臺灣土木業界的許多的工作內容,都應該經政府建立起行業的標準作業程序,就可以解決臺灣人的背書說法相關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要把把東西給拿出來了,讓專家、教授及學者以此建立起標準,然後要臺灣土木業界去遵循標準作業程序,其餘的就是在按照標準作業程序在累積工程經驗。其中,專家就是技師、專業人員及技術人員,教授就是領教育部助理教授以上職稱證書者,學者就是非教授有從事學術活動者。
References
在臺灣土木界有一個特殊現象,就是書店裡找的到的土木類書籍,幾乎都曾經念過高雄工專這所學校,但是多數都沒有攻讀博士學位。有不少國外學者在我出名後,開始閱讀起臺灣土木界的書籍,然而幾乎都普遍性地認為,臺灣土木界都是以出版考試書籍為主。我認為,或許沒有所謂的學術上的參考價值,但是臺灣的考試書籍都具有教學意義,幾乎都是蒐集資料下提供的解題過程,僅僅是多數為引用不完整的貼文撰寫模式。臺灣土木界會出版書籍者,幾乎都曾經念過高雄工專這所學校,雖然採取不完整的貼文撰寫模式出版書籍,但是會把不同書籍拼湊成單一解題的答案,讓考生對於專業問題擁有比較概括性的了解。以高雄工專土木工程科來說,要求的最低畢業學分數量是230學分,以高雄工專一個班級標準人數是52人來說,採用的及格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基 礎:約 15~20 人不及格 (數學、物理、…等)
二、基礎專業:約 12~15 人不及格 (靜力學、動力學、結構學、…等)
三、進階專業:約 8~13 人不及格 (鋼結構設計、鋼結構細部設計、鋼橋設計、混凝土橋設計、預力混凝土、…等)
四、營養專業:約 10 人不及格 (期中和期末取平均當掉後面十個人)
五、聯 考:約 25 人不及格 (材料力學、鋼筋混凝土、測量學、…等)
技職體系的教授和學生都有一種潛意識下的觀念,就是認為念技職體系學生的命都比較不值錢,所以不及格被當一點也不會感到奇怪。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修課必須超過230學分以上,對於整個土木工程相當地有概念,所以要蒐集不同書籍拼湊成單一解題的答案,其實不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事實上,臺北工專也得修課這麼多學分,但是高雄工專畢業的人可能比較喜歡寫書,所以在臺灣土木界對於高雄工專的評價高於臺北工專。然而,二技聯考以考試入學的人數比例來說,其實臺北工專考入臺灣科大的人數比較多。根據我多年的研究成果顯示,北五專聯考的考生人數規模,約為南五專聯考考生人數的1﹒5倍。中五專聯考的考區最高學府是雲林工專,但是雲林工專並無設置土木工程科這一個專業。以2000年的二技聯考(土木類)來說,專科應屆畢業考入臺灣科大的人數,臺北工專有5人和高雄工專有2人。
經過二技聯考能夠考入臺灣科大的學生,代表著最低錄取分數以上是程度相當的水準,僅僅是高雄工專能夠考入的人數比臺北工專少。簡單的說,持臺北工專和臺灣科大學歷者,多於持高雄工專和臺灣科大學歷者。我在高雄工專修課過程,總共是以236學分作為最終畢業的學分。臺灣全國人口有2﹐338萬人(內政部戶政司、2014﹒1),除了兒童、學生及老年人口以外,實際的就業人口約有1﹐103萬人(勞動部、2014﹒1)。其中,在臺灣行政院勞動部的線上數字顯示,臺灣的土木營造業從業人口約有87﹒8萬人(勞動部、2014﹒1),包括:
一、技術顧問業:工程顧問業、事務所(技師、建築師、室內設計、製圖、…)、…
二、土木施工業:營造廠、工程行(鋼筋、模板、混凝土、泥水、銲接、水電配管、防水、抓漏、…)、風管空調行、植栽行、…
三、室內裝修業:鋁門窗行、玻璃窗行、鋁鐵門裝修行、輕鋼架工程行、衛浴裝修行、油漆行、…
四、物料供應業:預拌混凝土廠、水泥廠、砂石廠、瀝青廠、鋼鐵廠、海運鐵礦砂、…
五、施工機械業:施工機械進口商(怪手、山貓、堆高機、吊車、鑽掘機、MASAGO、…)、施工機械改裝行、…
臺灣大學的出國留學和獲得博士學位的比例,要是跟世界各國的大學院校相比,幾乎可以肯定是全球排名前五名的人才輸出型大學。當然,持臺灣大學的學歷回國擔任教授,也就是相當的普遍而為眾人所知曉。國外的教授不如臺灣的教授,其實並無法預測一個學生的成就。不過,我竟然在24歲時就被多位教授發現到,我將來有可能影響到整個臺灣土木界,似乎是個近乎不可思議的電影劇本。簡單的說,臺灣土木業界對於臺灣大學和臺灣科大學歷的觀點,實際上是必須向下綁專科或高職學歷的基礎,來作為肯定此學歷在臺灣土木界的真正價值觀。以臺灣大學的大學部來說,常會有綁建國中學考入的學生視為優秀的觀點。事實上,臺灣大學每年招生約3﹐500人,其中每年考入臺灣大學的建國中學人數約有600人,所以臺灣大學教授幾乎都認為要綁建國中學的學歷。然而,全國各縣市都有高中第一志願,此說法已是一種常見於大眾的觀點,僅僅是有第一志願考入第一志願的邏輯。
在撰寫個人履歷表時,其實不會刻意強調專科、高職及高中學歷,尤其國外真正重視的是學位以上的學校,但應徵工作的雇主會問起專科學校。但是,此種特殊觀點算是臺灣特有的觀念,也是對專科、高職及高中在教導基礎學科的重視,以致於會產生此種特殊的學歷價值觀。我提出的臺灣技職體系改校名的觀點,將可解決不願意念臺灣科大和臺北科大以外的學校,也可以降低技職體系的重考生人數拖延到學習時間。因而,臺灣科大和臺北科大的重考生比例,將有可能會降至一半以下的人數規模,也可望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來攻讀,就是把優秀國中生吸過來念的意思。
我在通過碩士學位答辯後,我應徵上了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但是那時卻得知了要是有找土木業的工作,在新臺幣1億元以下的小工程儘量不要考慮。有很多人都以為,我的工作經歷非常的囂張,是因為我是兩校特別培養出來的人。其實,我當年差一點就畢不了業,僅僅是我會刻意挑不同工作性質的工作。我有做過所謂的小工程,具有整體的工程概念,我並不認為做小工程不好。我非常講究工作上的學習,所以我在選擇任何一份新工作時,都會考慮到可學習的範疇有多大,而不僅僅是要領一份薪水來過活。我也不是學完就會走的類型,而是要考慮到在我任職的公司內,重複性的再實作一次以上的學習內容,也算是一種回饋性的工作模式。
有些公司要是規模很大,其實工作內容就是換工作單位,不見得就是要換任職的公司。有關於我在過去十年來選擇公司的觀念,是可以作為臺灣土木界人士的一個參考方向。臺灣人喜歡用背書的說法,來表示學習內容來自於他人的正確與否。我認為,臺灣土木業界的許多的工作內容,都應該經政府建立起行業的標準作業程序,就可以解決臺灣人的背書說法相關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要把把東西給拿出來了,讓專家、教授及學者以此建立起標準,然後要臺灣土木業界去遵循標準作業程序,其餘的就是在按照標準作業程序在累積工程經驗。其中,專家就是技師、專業人員及技術人員,教授就是領教育部助理教授以上職稱證書者,學者就是非教授有從事學術活動者。
References
- 臺灣行政院勞動部,http://www.mol.gov.tw/
- 臺灣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http://www.ris.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