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職稱考試幾乎都是採專職觀念,但臺灣現有的技師或技術士考試有重疊執業範圍的觀念。臺灣的工作觀念講究獨立作業,所以在考試的廣度上會做相當程度的要求。以往的二技聯考和四技二專聯考,在考試科目上得作以下的比較:
二技統一入學測驗(臺灣科大)/有倒扣;錄取平均約66分/ 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臺灣科大)/無倒扣;錄取平均約86分/
共同科目 /原 始:錄取平均約74分/ 共同科目
國文 100 國文 100 /扣分部份/
英文 100 /扣分來源/ 英文 100 /扣分來源/
專業科目(一) 數學(A) 100 /滿 分/
材料力學 100 專業科目(一) /滿 分/
鋼筋混凝土 100 工程力學 50
專業科目(二) 工程材料 50
測量(含實習) 100 專業科目(二) /滿 分/
工程材料(含實驗) 100 測量實習 50
土壤力學(含實習) 100 製圖實習 50
在共同科的考試科目上,於國文和英文的程度上,二技生和四技生幾乎無差別。然而,二技聯考並沒有數學卷這一門科目,但二技生在工程數學的學習較四技生好,也就是相同教授在授課考相同考卷。事實上,高職生在四技二專聯考的數學程度,是比高中生在大學聯考的數學程度要高,此是高中生往醫學院和師範學校熱門系選填的結果。在專業科目上,材料力學相較於工程力學,工程材料(含實驗)相較於工程材料,測量(含實習)相較於測量實習,算是屬於對等專業性質的考試科目,但是在試題的難度上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在二技聯考方面,有考鋼筋混凝土和土壤力學(含實習),其考試難度相當接近土木工程技師考試,但算是相較於土木工程技師考題較容易解題的問題;在測量(含實習)方面,相較於土木工程技師考試的工程測量考科,算是相較於鋼筋混凝土和土壤力學(含實習)的難度,又是屬於再偏易的考試難度層級。在四技二專聯考的製圖實習考科,為二技聯考不具有的考試科目,但卻是高職學習階段佔相當比重的科目。我提出的高等技術校院考試,在專業科目上要採3卷15科來考試,算是將可以考的基礎專業科目全部用於考試,並且考慮課程安排和組合的規劃來擴充考科。
以專科學校來說,鋼筋混凝土和土壤力學(含實習)是專四上、下學期的課程,其對等年齡相當於高教體系的大學一年級,而高職學校無法在其學習階段具備足夠的基礎學科,以將此類學科用於授課並納入四技二專聯考的科目。在高職學習階段,算是較偏重技術課程,除選考的專業課程外,也可能納入技術課程作為考試科目。有關於高職在校生對於當前考試科目的觀點,我想當你念完科技大學回頭看四技二專聯考,對於增加技術考科應該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方向。我認為,考試不能夠超出教育部課綱的考試範圍,但現況算是在考試範圍達到最難的程度,也許增加技術考科有助於讓專業科目較有鑑別力。
在四技二專聯考方面,採用的是真實的考試分數,所以滿分的意思是每一題都做對,並且也就獲得總分是滿分的結果。在每年七月份的指定考科方面,採用的計分方式也是真實的考試分數。若多錯1題,去了臺北科大,多錯3題去了雲林科大,多錯5題去了高應科大,多錯7題去了屏東科大。我對於校名不好聽的問題,已經提出技職體系改校名理論,有使技職體系有比較好聽的校名。在技職體系變更校名之後,學校的選填志願順序可能會變更,但考生應斟酌學校的師資、軟硬體設備及生活機能。有關於技職體系變更校名後的新校名,應該儘早告知考生以便於給出一個願景。
在高教體系的一月份考試計分方面,採用的是百分比的15等級的級分做計算,所以滿級分並不是真的考滿分的分數,例如:英文15級分的原始分數,有可能僅僅是在60~70分之間。技職體系的英文考題,是二技英文比四技英文難,而四技英文和大學聯考英文差不多,因為考題難度有考慮到考生年齡。其實,技職體系的英文程度約低10分左右,但都有過度偏重數學和專業科目的情形,並採取國文順便念和英文拿基本分的原則,似乎有忽略英文在考試上的重要性。在我提出的高等技術校院考試中,專業科目單科配分不一定是30分,但英文約略可以抵3科專業科目,將會是重點考試科目之一。我認為,英文好就是有優勢,對於升學或留學都有實質助益。
臺灣大學外文系學生在20歲的年齡,去應考二技英文的程度約40分左右,因為二技聯考英文試題相當的困難。臺灣大學教授的英文程度,大約是二技英文的30~35分左右。臺灣科大二技生的二技聯考英文程度,幾乎都是在15~25分左右的範圍,而四技生在四技二專聯考的英文程度,約在50~60分左右的範圍。我的二技聯考英文程度是55﹒5分,算得上是相當相當的高分,而不是以四技二專聯考的分數來做比較,因為二技英文是社會人士的考法。高教體系不應該誇大英文程度,技職體系的英文程度並非想像中那麼差。以臺灣科大來說,二技生的應屆生約有25%,四技生的應屆生約有50%,也就是二技生幾乎都有工作經驗。
以前的五專聯考和高職聯考,相較於高中聯考的難度會比較低,所以考試總分會比較高而有信心念外語科。四技聯考的英文類似於大學聯考的難度,所以實際考出來的分數和大學聯考差不多。二技聯考不需要管選擇科系的問題,所以考試難度就是以社會人士的考法來出題。大學聯考要是以同等於二技的難度來出題,臺灣大學外文系的學生程度恐怕遠比正在攻讀的學生程度差。臺灣科大的應外系的素質,其實要比臺灣大學外文系的素質要高,因為高職畢業生已經不能夠換科念了。說起來,考試題目越簡單就越有自信,就會越自以為是地想要攻讀,否則將會無法招收到優秀的學生。當年,要不是數學科和自然科考很高分,我應該也不會選擇攻讀土木工程科。
臺灣人以為考試難度較低,其錄取到的學生程度就是比較差,其實不知道考試難度較低是考慮選擇科系。研究所入學考試更是如此,而且是採取紙筆考試模式作答,所以平均分數都是20~40分。技職體系比較優秀是一個事實,僅僅是以當年考試比較簡單的觀念,來否定其本質學能並不算差的背景條件。有相當多高中能念很好的學校,但是也有可能選擇五專或高職來念,亦或僅僅是高中聯考不擅長科目較低分,所以選擇了五專或高職聯考高分對應的科別。我會選擇土木工程科,是因為土木工程被我認為是武力專業,而我的數學科和自然科在2種聯考都不錯,也就選擇土木做為我的專業。
高等教育和技職教育不為人知的真相
1995年2月某日,媽媽告知我有學校正在招生,該校的校名是「中正理工學院」,是免學費有生活費的軍事學校。我在稍微了解之後,發現該校的考科對我有利,而我就告知媽媽我要攻讀軍事工程學系,所以全家都知道我要念軍事工程。當時,我的近視度數有350度左右,已經超過了最高度數300度的要求,否則我幾乎可以肯定考的上軍事工程學系。為什麼?中正理工學院的錄取分數都不高,而考科又是對我特別有利,我算是相當有把握可以考上軍事工程學系。1995年08月08日,我在離開座位前重新想過攻讀的專業,也就在志願卡上僅僅劃上了一筆而已,當下就獲知錄取了高雄工專土木工程科(cmhuang 2009)。
中正理工學院以前有軍事工程學系,在民國95年併入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中正理工)。當時,我的學系選擇邏輯算是非常的簡單,就是既然要去念「軍事」學校的話,我就念系名有軍事的軍事工程學系。後來,我發現軍事工程學系就是土木工程,所以最終念的是高雄工專土木工程科。然而,我在現場分發選擇科別的時候,其實並不知道什麼是土木工程。民生工程和軍事工程(百度),都屬於土木工程的範疇,因而土木工程算是武力專業。所謂的武力專業,不是指打架的意思,也不是指戰爭的意思,而是專業有機會運用於軍事,但不是要用來戰爭的用途。
在中正理工學院的學系裡,要是選填志願沒有錄取到軍事工程學系的話,我的第2志願就是當時的測繪工程學系,此學系也被併入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2000年6月某日,我媽媽要我報成大的插大考試(紙筆考試),我當時選擇的是成大測量系的二年級插大考試。我可以說完全沒有準備,並在考完二技聯考後應考了成大的插大考試,但是最終並沒有錄取到成大測量系。我在收到成績單時,相當後悔沒稍為準備一下考試,因為總分300分僅以81分就能被錄取。不過,我有錄取到臺灣科大營建系,所以有錄取應該不會去念成大測量系。我是在念了高雄工專第1學期後,才知道測量是土木工程的一部份,但是我本來也不知道測繪的用途。
在中正理工學院的學系裡,我的第3志願是當時的應用物理學系,此學系也被併入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我將理化解讀為物理和化學的簡稱,而物理是我國中以來較偏好的興趣,所以會對應用物理感興趣有其原因。我在高雄工專念書期間,很有興趣的念了好幾本物理學書籍,說起來就是為了這個系名而念物理學。我很在意高中聯考數學科考113分,雖然五專聯考數學科考滿分120分,但我始終保持著念數學書籍的習慣。我在專科一年級的英文期末考作弊,以致於最終是以40分給出不及格的分數,而此科目也是我唯一作弊過的學科。我從專科一年級起就開始念英文,有點類似於及早準備聯考的觀念。
我在1995年的南五專聯考結果,是在南區11萬考生中排名第6234名,經現場分發進了高雄工專土木工程科第57名。我是現場分發第1天的第7梯次,而每一梯次就是排名相差一千名,本梯次全部都是總分599~600分,也就是幾乎都在以同分比序對這一千人排名。在高中學校的部份,包括:高雄中學、高雄女中、高師大附中、鳳山高中、臺南一中、臺南女中、臺南二中、家齊女中、嘉義中學、嘉義女中,此10所學校不一定人人都有報考南五專聯考,但其選填志願的總招生人數佔10000人左右。在五專學校的部份,包括:商科的屏東商專和外語科的文藻語專各佔500人,應該幾乎都是女考生約佔1000人左右。
也就是說,我在南五專聯考能夠進招生500人的高雄工專,為2種不同的聯考重疊名額多數去念高中學校,並有排名在前的考生去念屏東商專和文藻語專,以分散南五專的考生選填志願名額。在84年的北中南五專聯考,北五專聯考有15萬考生,中五專聯考有8萬考生,南五專聯考有11萬考生。現在,臺灣一年的出生人口約19萬人,升學考試競爭激烈的程度已經大幅度降低。在專業的選擇上,我認為有必要了解專業課程和工作性質,以避免攻讀錯誤的專業導致學非所用。我的運氣還算是不錯,有選到要攻讀的武力專業,而且基礎學科並不是我的弱項。在我選擇我的專業前,我並不知道我攻讀的專業,所以我認為選擇專業要花時間了解。
中正理工學院 → 軍事學校 → 軍事工程學系 → 土木工程 → 高雄工專土木工程科
(中正理工學院的報名簡章有註明軍事工程學系是土木工程)
高教體系的指定考科有利於跳級考試,亦即高中生應該在16歲就應考指定考科,盡早選擇專業來增加專業課的修讀和學習。高中生得於17歲再次重考指定考科,最遲就是在18歲高中畢業再次應考一次。至於,高教體系的大學學制方面,我認為有必要改成5年制大學,否則有專業課修讀學分數量不足的問題。也就是說,在16~17歲以指定考科考取大學,將會在21~22歲左右獲得學士學位,而且將無異於技職教育的學習成果。
在學生素質的比較上,高教體系最優秀的學生仍然會去攻讀醫學院,並有部分最優秀的學生會選擇師範學校,或去參加2所個別獨立招生的警察學校。因此,我提出的高教和技職教育比較觀點,並不會因為高中生採取跳級考試模式而改變。技職體系必須按部就班的學習,因而最早取得學士學位的年齡是22歲。在相互比較之下,高教體系得提早1年取得學士學位,但技職體系學生擁有較多的工作技能,有助於職場工作需要的專業背景條件。
在國外是人人有執照的環境,但是真正有工程設計經驗者少之又少,而且工程設計都不是經本人做簽證,而是找外國人來擔任設計簽證的程序。說起來,簽證在於責任分割是否明確,而並非是1人簽證整個龐大工程項目,所以每位擔當工程設計者會更加謹慎。任何人要是都可以從事工程設計,臺灣將會自動轉變成國外的工作環境,也就是相當少有人在從事工程設計。在技術士考試方面,學術科都是採筆試模式的類別,應該一概刪除不予視為「技能」項目。因為,技術士是一種技能檢定考試,也就是持有者擁有某項技術或技能。然而,有部份技術士類別得換發執照,應該盡早換發成新的執業執照。國外所指「技能」的涵義,就是指非筆試的技術或技能。
若能從事任何行業的規劃工作,得在完成規劃後交付執行面落實,而特定項目技術士就是執行端的落實者。非技能檢定項目的執業執照,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以供使用,而其用途就是特定工作項目的運用。換言之,任何執業執照一律採取簽證作業,並應經立法院對行業法規統一立法,以便於管理全國的行業簽證作業。
References
二技統一入學測驗(臺灣科大)/有倒扣;錄取平均約66分/ 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臺灣科大)/無倒扣;錄取平均約86分/
共同科目 /原 始:錄取平均約74分/ 共同科目
國文 100 國文 100 /扣分部份/
英文 100 /扣分來源/ 英文 100 /扣分來源/
專業科目(一) 數學(A) 100 /滿 分/
材料力學 100 專業科目(一) /滿 分/
鋼筋混凝土 100 工程力學 50
專業科目(二) 工程材料 50
測量(含實習) 100 專業科目(二) /滿 分/
工程材料(含實驗) 100 測量實習 50
土壤力學(含實習) 100 製圖實習 50
在共同科的考試科目上,於國文和英文的程度上,二技生和四技生幾乎無差別。然而,二技聯考並沒有數學卷這一門科目,但二技生在工程數學的學習較四技生好,也就是相同教授在授課考相同考卷。事實上,高職生在四技二專聯考的數學程度,是比高中生在大學聯考的數學程度要高,此是高中生往醫學院和師範學校熱門系選填的結果。在專業科目上,材料力學相較於工程力學,工程材料(含實驗)相較於工程材料,測量(含實習)相較於測量實習,算是屬於對等專業性質的考試科目,但是在試題的難度上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在二技聯考方面,有考鋼筋混凝土和土壤力學(含實習),其考試難度相當接近土木工程技師考試,但算是相較於土木工程技師考題較容易解題的問題;在測量(含實習)方面,相較於土木工程技師考試的工程測量考科,算是相較於鋼筋混凝土和土壤力學(含實習)的難度,又是屬於再偏易的考試難度層級。在四技二專聯考的製圖實習考科,為二技聯考不具有的考試科目,但卻是高職學習階段佔相當比重的科目。我提出的高等技術校院考試,在專業科目上要採3卷15科來考試,算是將可以考的基礎專業科目全部用於考試,並且考慮課程安排和組合的規劃來擴充考科。
以專科學校來說,鋼筋混凝土和土壤力學(含實習)是專四上、下學期的課程,其對等年齡相當於高教體系的大學一年級,而高職學校無法在其學習階段具備足夠的基礎學科,以將此類學科用於授課並納入四技二專聯考的科目。在高職學習階段,算是較偏重技術課程,除選考的專業課程外,也可能納入技術課程作為考試科目。有關於高職在校生對於當前考試科目的觀點,我想當你念完科技大學回頭看四技二專聯考,對於增加技術考科應該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方向。我認為,考試不能夠超出教育部課綱的考試範圍,但現況算是在考試範圍達到最難的程度,也許增加技術考科有助於讓專業科目較有鑑別力。
在四技二專聯考方面,採用的是真實的考試分數,所以滿分的意思是每一題都做對,並且也就獲得總分是滿分的結果。在每年七月份的指定考科方面,採用的計分方式也是真實的考試分數。若多錯1題,去了臺北科大,多錯3題去了雲林科大,多錯5題去了高應科大,多錯7題去了屏東科大。我對於校名不好聽的問題,已經提出技職體系改校名理論,有使技職體系有比較好聽的校名。在技職體系變更校名之後,學校的選填志願順序可能會變更,但考生應斟酌學校的師資、軟硬體設備及生活機能。有關於技職體系變更校名後的新校名,應該儘早告知考生以便於給出一個願景。
在高教體系的一月份考試計分方面,採用的是百分比的15等級的級分做計算,所以滿級分並不是真的考滿分的分數,例如:英文15級分的原始分數,有可能僅僅是在60~70分之間。技職體系的英文考題,是二技英文比四技英文難,而四技英文和大學聯考英文差不多,因為考題難度有考慮到考生年齡。其實,技職體系的英文程度約低10分左右,但都有過度偏重數學和專業科目的情形,並採取國文順便念和英文拿基本分的原則,似乎有忽略英文在考試上的重要性。在我提出的高等技術校院考試中,專業科目單科配分不一定是30分,但英文約略可以抵3科專業科目,將會是重點考試科目之一。我認為,英文好就是有優勢,對於升學或留學都有實質助益。
臺灣大學外文系學生在20歲的年齡,去應考二技英文的程度約40分左右,因為二技聯考英文試題相當的困難。臺灣大學教授的英文程度,大約是二技英文的30~35分左右。臺灣科大二技生的二技聯考英文程度,幾乎都是在15~25分左右的範圍,而四技生在四技二專聯考的英文程度,約在50~60分左右的範圍。我的二技聯考英文程度是55﹒5分,算得上是相當相當的高分,而不是以四技二專聯考的分數來做比較,因為二技英文是社會人士的考法。高教體系不應該誇大英文程度,技職體系的英文程度並非想像中那麼差。以臺灣科大來說,二技生的應屆生約有25%,四技生的應屆生約有50%,也就是二技生幾乎都有工作經驗。
以前的五專聯考和高職聯考,相較於高中聯考的難度會比較低,所以考試總分會比較高而有信心念外語科。四技聯考的英文類似於大學聯考的難度,所以實際考出來的分數和大學聯考差不多。二技聯考不需要管選擇科系的問題,所以考試難度就是以社會人士的考法來出題。大學聯考要是以同等於二技的難度來出題,臺灣大學外文系的學生程度恐怕遠比正在攻讀的學生程度差。臺灣科大的應外系的素質,其實要比臺灣大學外文系的素質要高,因為高職畢業生已經不能夠換科念了。說起來,考試題目越簡單就越有自信,就會越自以為是地想要攻讀,否則將會無法招收到優秀的學生。當年,要不是數學科和自然科考很高分,我應該也不會選擇攻讀土木工程科。
臺灣人以為考試難度較低,其錄取到的學生程度就是比較差,其實不知道考試難度較低是考慮選擇科系。研究所入學考試更是如此,而且是採取紙筆考試模式作答,所以平均分數都是20~40分。技職體系比較優秀是一個事實,僅僅是以當年考試比較簡單的觀念,來否定其本質學能並不算差的背景條件。有相當多高中能念很好的學校,但是也有可能選擇五專或高職來念,亦或僅僅是高中聯考不擅長科目較低分,所以選擇了五專或高職聯考高分對應的科別。我會選擇土木工程科,是因為土木工程被我認為是武力專業,而我的數學科和自然科在2種聯考都不錯,也就選擇土木做為我的專業。
1995年2月某日,媽媽告知我有學校正在招生,該校的校名是「中正理工學院」,是免學費有生活費的軍事學校。我在稍微了解之後,發現該校的考科對我有利,而我就告知媽媽我要攻讀軍事工程學系,所以全家都知道我要念軍事工程。當時,我的近視度數有350度左右,已經超過了最高度數300度的要求,否則我幾乎可以肯定考的上軍事工程學系。為什麼?中正理工學院的錄取分數都不高,而考科又是對我特別有利,我算是相當有把握可以考上軍事工程學系。1995年08月08日,我在離開座位前重新想過攻讀的專業,也就在志願卡上僅僅劃上了一筆而已,當下就獲知錄取了高雄工專土木工程科(cmhuang 2009)。
中正理工學院以前有軍事工程學系,在民國95年併入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中正理工)。當時,我的學系選擇邏輯算是非常的簡單,就是既然要去念「軍事」學校的話,我就念系名有軍事的軍事工程學系。後來,我發現軍事工程學系就是土木工程,所以最終念的是高雄工專土木工程科。然而,我在現場分發選擇科別的時候,其實並不知道什麼是土木工程。民生工程和軍事工程(百度),都屬於土木工程的範疇,因而土木工程算是武力專業。所謂的武力專業,不是指打架的意思,也不是指戰爭的意思,而是專業有機會運用於軍事,但不是要用來戰爭的用途。
在中正理工學院的學系裡,要是選填志願沒有錄取到軍事工程學系的話,我的第2志願就是當時的測繪工程學系,此學系也被併入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2000年6月某日,我媽媽要我報成大的插大考試(紙筆考試),我當時選擇的是成大測量系的二年級插大考試。我可以說完全沒有準備,並在考完二技聯考後應考了成大的插大考試,但是最終並沒有錄取到成大測量系。我在收到成績單時,相當後悔沒稍為準備一下考試,因為總分300分僅以81分就能被錄取。不過,我有錄取到臺灣科大營建系,所以有錄取應該不會去念成大測量系。我是在念了高雄工專第1學期後,才知道測量是土木工程的一部份,但是我本來也不知道測繪的用途。
在中正理工學院的學系裡,我的第3志願是當時的應用物理學系,此學系也被併入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我將理化解讀為物理和化學的簡稱,而物理是我國中以來較偏好的興趣,所以會對應用物理感興趣有其原因。我在高雄工專念書期間,很有興趣的念了好幾本物理學書籍,說起來就是為了這個系名而念物理學。我很在意高中聯考數學科考113分,雖然五專聯考數學科考滿分120分,但我始終保持著念數學書籍的習慣。我在專科一年級的英文期末考作弊,以致於最終是以40分給出不及格的分數,而此科目也是我唯一作弊過的學科。我從專科一年級起就開始念英文,有點類似於及早準備聯考的觀念。
我在1995年的南五專聯考結果,是在南區11萬考生中排名第6234名,經現場分發進了高雄工專土木工程科第57名。我是現場分發第1天的第7梯次,而每一梯次就是排名相差一千名,本梯次全部都是總分599~600分,也就是幾乎都在以同分比序對這一千人排名。在高中學校的部份,包括:高雄中學、高雄女中、高師大附中、鳳山高中、臺南一中、臺南女中、臺南二中、家齊女中、嘉義中學、嘉義女中,此10所學校不一定人人都有報考南五專聯考,但其選填志願的總招生人數佔10000人左右。在五專學校的部份,包括:商科的屏東商專和外語科的文藻語專各佔500人,應該幾乎都是女考生約佔1000人左右。
也就是說,我在南五專聯考能夠進招生500人的高雄工專,為2種不同的聯考重疊名額多數去念高中學校,並有排名在前的考生去念屏東商專和文藻語專,以分散南五專的考生選填志願名額。在84年的北中南五專聯考,北五專聯考有15萬考生,中五專聯考有8萬考生,南五專聯考有11萬考生。現在,臺灣一年的出生人口約19萬人,升學考試競爭激烈的程度已經大幅度降低。在專業的選擇上,我認為有必要了解專業課程和工作性質,以避免攻讀錯誤的專業導致學非所用。我的運氣還算是不錯,有選到要攻讀的武力專業,而且基礎學科並不是我的弱項。在我選擇我的專業前,我並不知道我攻讀的專業,所以我認為選擇專業要花時間了解。
高教體系的指定考科有利於跳級考試,亦即高中生應該在16歲就應考指定考科,盡早選擇專業來增加專業課的修讀和學習。高中生得於17歲再次重考指定考科,最遲就是在18歲高中畢業再次應考一次。至於,高教體系的大學學制方面,我認為有必要改成5年制大學,否則有專業課修讀學分數量不足的問題。也就是說,在16~17歲以指定考科考取大學,將會在21~22歲左右獲得學士學位,而且將無異於技職教育的學習成果。
在學生素質的比較上,高教體系最優秀的學生仍然會去攻讀醫學院,並有部分最優秀的學生會選擇師範學校,或去參加2所個別獨立招生的警察學校。因此,我提出的高教和技職教育比較觀點,並不會因為高中生採取跳級考試模式而改變。技職體系必須按部就班的學習,因而最早取得學士學位的年齡是22歲。在相互比較之下,高教體系得提早1年取得學士學位,但技職體系學生擁有較多的工作技能,有助於職場工作需要的專業背景條件。
在國外是人人有執照的環境,但是真正有工程設計經驗者少之又少,而且工程設計都不是經本人做簽證,而是找外國人來擔任設計簽證的程序。說起來,簽證在於責任分割是否明確,而並非是1人簽證整個龐大工程項目,所以每位擔當工程設計者會更加謹慎。任何人要是都可以從事工程設計,臺灣將會自動轉變成國外的工作環境,也就是相當少有人在從事工程設計。在技術士考試方面,學術科都是採筆試模式的類別,應該一概刪除不予視為「技能」項目。因為,技術士是一種技能檢定考試,也就是持有者擁有某項技術或技能。然而,有部份技術士類別得換發執照,應該盡早換發成新的執業執照。國外所指「技能」的涵義,就是指非筆試的技術或技能。
若能從事任何行業的規劃工作,得在完成規劃後交付執行面落實,而特定項目技術士就是執行端的落實者。非技能檢定項目的執業執照,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以供使用,而其用途就是特定工作項目的運用。換言之,任何執業執照一律採取簽證作業,並應經立法院對行業法規統一立法,以便於管理全國的行業簽證作業。
References
- 軍事工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21840.htm
- C. M. Huang(2009.03.17)專業的抉擇,Ching-Min Huang Office,http://cmhuangoffice.blogspot.tw/2009/03/blog-post_17.html
- 中正理工學院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宗旨願景/歷史沿革,http://eie.ccit.ndu.edu.tw/files/11-1013-60.php